杜甫江南逢李龜年
岐王宅里尋常見,崔九堂前幾度聞;
正是江南好風景,落花時節又逢君。
——杜甫《江南逢李龜年》
杜甫的這首絕句是唐詩中的杰作。
詩圣杜甫與唐代大音樂家李龜年,第一次相見應該是在東都岐王李范的家里。岐王李范是李隆基的親弟兄,與李隆基一樣很有藝術細胞,團結了一批藝術人才,岐王宅因此成了當時的藝術沙龍。
樂工龜年、彭年、鶴年兄弟三人才華出眾。彭年善舞,鶴年、龜年善歌。喜歡藝術的李隆基對李龜年自是照顧有加,李龜年便在東都洛陽建起了豪宅。有皇帝關照,李龜年自然不用為生計發愁。
杜甫當年就生活在今天的洛陽安樂鎮東,其西邊不遠處就是有名的岐王宅以及崔九的宅院。崔九,即殿中監崔滌,中書令崔湜之弟。杜甫也常出入其宅第。
在讀者的印象中,杜甫的一生是顛沛流離的,人們甚至忘了青春年少時的他,也曾有過“一日上樹能千回”的調皮時刻;忘了他策馬高歌、豪邁飲酒的瀟灑之態;也忘了他與老妻幼子在草堂邊下棋、畫畫的安然之態。他留給后人的標準形象,只是一位憐憫地看著天下蒼生,在秋風中瑟瑟發抖的悲苦老人。其實,杜甫的姑母家也是一個貴族之家,杜甫能生活在這樣的家庭,可以接受良好的教育,也有機會接觸各類明星、大腕。
一個藝術家能生活在開元盛世,該是多么幸福啊!
可惜好景不長,安史之亂爆發后,李龜年流落江南,“每遇良辰勝景,為人歌數闋,座中聞之,莫不掩泣罷酒”。
唐朝因安史之亂而由盛轉衰。若說李龜年的經歷是這一過程的縮影,那么杜甫的這首詩應是此縮影在文壇上的反映。
杜甫的命運比李龜年更凄慘,他不是寄人籬下,便是在風雨中漂泊。代宗大歷五年(770年),杜甫漂泊至湖南潭州時,與李龜年相遇,寫下了《江南逢李龜年》這首詩。
經歷了7年多的安史之亂后,這兩個流落江南的洛陽才子,不期在此重逢。老鄉見老鄉,兩眼淚汪汪。人生際遇若此,怎能不讓人生出無限滄桑之感?
(原標題:詩畫河洛:他鄉見老鄉 兩眼淚汪汪)作者:王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