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叔敖(約前630~前593),蒍(wěi)氏,名敖,字孫叔(因先秦人習慣將字放在名之前,故后稱孫叔敖),楚期思邑潘鄉(xiāng)(今固始縣城一帶)人,公元前601年出任楚國令尹(宰相),為春秋時期杰出的政治家、軍事家、水利專家。
少年孫叔敖曾遇兩頭蛇,時鄉(xiāng)俗認為見此蛇者必死,他想:要死只我一人,不要再叫旁人看見。于是,他斬殺了此蛇,埋入山丘,其品德勇氣至今傳為美談。
孫叔敖出任令尹前,即帶領(lǐng)民眾在固始境內(nèi)興建水利工程,《淮南子•人間訓》記載:“孫叔敖?jīng)Q期思之水,而灌雩婁之野,莊王知其可為令尹也。”這項水利工程,就是我國有史料可考的最古老的大型灌溉工程——“期思陂”,民間稱為“百里不求天”。該灌區(qū)在今固始縣東部,涵蓋史河、泉河流域。于史河東岸黎集附近鑿開石嘴頭,引上游大別山來水向北,稱為“清河”;又在其下游開渠引水,稱為“湛河”。清、湛二河總長120余里,故稱“百里不求天”。灌區(qū)有渠有陂,上游來水由河入渠,由渠入陂,由陂入田,形成“長藤結(jié)瓜”式的灌區(qū),既可灌溉,又可防澇,現(xiàn)仍為梅山水庫固始灌區(qū)的重要組成部分。期思陂修建于公元前605年之前,比西門豹所修引漳十二渠早200多年,比都江堰和鄭國渠早300年以上。1958年,毛澤東主席視察南方,途經(jīng)信陽,在火車上接見信陽地委負責人時曾說:“孫叔敖是偉大的水利專家。固始有‘百里不求天’,這項工程就始于孫叔敖治水,你們應(yīng)該把它修好用好。”
據(jù)記載,孫叔敖主持修建的大型水利工程還有:安徽壽縣的“芍陂”(安豐塘)、湖北江陵的大型平原水庫“海子”等,至今仍在發(fā)揮作用。
孫權(quán)敖主張“施教于民”、“布政以道”。他當政以后,根據(jù)當時楚國外患內(nèi)擾、令典荒廢、百業(yè)待興的狀況,把息兵安民、除患興利、發(fā)展生產(chǎn)、致富國民作為治國之策。制定、實施有關(guān)政策法令,盡力使農(nóng)、工、賈各得其便;鼓勵民眾上山采礦,使楚國的青銅冶煉和鑄鐵工藝在當時處于領(lǐng)先地位。在他悉心治理下,楚國進入了政治、經(jīng)濟、文化發(fā)展的全盛時期。
孫叔敖治軍有方,他制定軍法并運用于訓練和實戰(zhàn),使楚軍軍力大增。楚莊王十七年(公元前597年),孫叔敖率申息之師在邲地(今河南省滎陽東北)大勝晉兵,一戰(zhàn)奠定了楚國春秋五霸之一、中原霸主的地位。
孫叔敖一生清廉簡樸,堪稱古代廉吏的典范。他雖貴為令尹,功勛蓋世,但一貫輕車簡從,吃穿簡樸,妻兒不衣帛,連馬都不食粟。由于行政、治軍有功,楚莊王多次重額封賞,他堅辭不受。孫叔敖患疽病去世,家里竟窮得徒有四壁,連棺木也未準備。他過世后,他的兒子靠打柴度日,窮困潦倒。后來,楚莊王聽“優(yōu)孟”提醒,“乃召孫叔敖子,封之寢丘(今固始縣)四百戶,以奉其祀。”
孫叔敖的卓越功勛和高尚品格,備受后人贊譽。司馬遷在《史記》中把他列為“循吏”第一,稱他“三為楚相,施教導民,上下和合,世俗盛美,政緩禁止,吏無奸邪,盜賊不起。”
(原標題:孫叔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