舜是中華民族五帝之一,中國之源始于堯、舜、禹時期,舜承堯啟禹,為華夏民族作出了不朽的貢獻,舜帝統治時期,在堯帝仁政撫民的基礎上,完善律法,確立爵位,修正儀禮,體察民情,開誠議政,明布政教,團結諸族,治理洪水,安國定民,發展農業,開拓疆域,統一時序,制樂作典,在他以德育人的統一思想影響下,選賢任能,君臣和諧,集思廣益,福澤百姓,形成了一個政治清明,社會安定,五谷豐登,人民安康,政治、經濟、文化都迅速發展的時代。
選賢任能分工執政
舜繼天子之位后,輔佐堯帝治理天下。他首先舉薦人才,選賢任能,打破堯帝所不啟用的舊制約,舉八愷,用八元,流四兇,明事理,把禹、皋陶、契、后櫻、伯夷、夔、龍、垂、益、彭祖皆已舉用,明確分工,因人授命。把這些人才作為自己施政的得力助手,組閣起自己的領導班子,他任用禹為司空,輔佐自己處理政務,并讓其治理天下滔滔洪水,使百姓能免除水患,安居樂業。讓后稷來主管農業,按照節令來指導谷物播種與收獲。任用契來主管教化,在人民中間宣揚五典,規范人們的行為。任用皋陶主管司法,治內降外,安定社會。任用垂主管百工技藝。以益為虞官,主管山林鳥獸。讓伯夷來主持各種典禮、祭祀活動。讓夔主管器樂制作,統一音律和文藝創作。讓龍主管監聽議政,傾聽各界群眾對朝政的批評和指點。
完善機制分州封爵
舜說:“德不高不可讓他居主位,功不高不可施厚祿,才不高不可讓他任官職。大德至仁才可授予國柄,賢而謙讓才可以給予尊位。”舜執政后,通過巡狩四方,了解民情,把天下劃分為十二州,分封了十二方諸侯,讓他們各領其地,各司其職,各主其事。然后每五年巡視一次,體察民情,察看各諸侯執行中央政令的情況,并按考績進行賞賜。還規定各諸侯定期來朝覲見,匯報政績。為明確職級,使各階層官宦明確自己的責任,舜還規定了各級爵位的官職衣服,以日月、山龍、華蟲、宗彝、藻等十二種圖案和色彩作為十二章,以明確爵位與等級,天子十二章,公侯九章,伯七章,子男五章,卿大夫三章。
舜所推行的職級制度和爵位,都是為中央集權和推行政令服務的,他完善天下管理機制,推動機制運作,為國家機器的初步形成奠定了基礎。從而使社會安定,農業豐產。經過努力推行自己的德治主張,各方諸侯施展自己的才華與方略,他先收下四方諸侯來朝進獻的五種玉器,這五種玉器是桓圭,信圭,躬圭,谷璧,蒲璧。然后選擇良辰吉日,分別接見來朝的四方諸侯和各路酋長,按照各方實力的大小,分封爵位,讓他們各領一方,各司其職,各顯其能。
舜的各種政治主張,治民方法和謀略,采用三歲一考,五歲一巡,統治機器逐漸投入有序運轉,推動華夏民族文明史又向前邁進了一大步。使中國社會開始由原始部落向中央集權的國家形式過渡。
以善施政執政為民
治理天下,要知君臣之道,施政應從仁,仁是君主之寶,要行仁政,首先要讓民知禮,這是一種統一的體制,無禮不可以從仁。民是根本,治天下民眾,要順民心,合民意,順民心者得天下,失民心者失天下。
舜登帝位之后,能躬身自明,禮賢下士,廣開言路,開誠議政,精心治天下,以善施政,開創了明君善謀的先例,使四方諸侯心悅誠服,樂于歸順于統一的領導(舜的統一指揮)四海之內,形成了中華民族的空前大團結。
《舜典》中說,舜命令主持政事的各方酋長,要對四方百姓提高政務的透明度,要讓百姓們明察四方政務措施得當與否,詳細傾聽四方百姓意見。這表現了古代帝舜已經有了傾聽群眾批評的民主意識與卓識。
舜帝經常提醒他的大臣們要以善施政,執政為民,否則,朝廷也會被臣民所拋棄。他認為君為民本,民貴君輕。他曾對禹說:“治理天下,要謹慎,沒有經過驗證的話不要輕信,沒有經過多數人商討的謀略,不能輕易采用,辦事施政,處處要想到百姓,老百姓所愛戴的是賢明的君主,君主違背老百姓的意愿行事,就會失去百姓,就不會有人幫助君主維護國家利益了。如果君王一意孤行,弄得老百姓窮困不堪,君主的寶座就坐不成了。舜這樣告誡禹,而他也是這樣行事的。
統一歷法指導農業
舜治理天下,天下一盤棋,通盤考慮。因為當時為農業社會,僅靠頒布農時政令,指導農業,往往偏遠地區的老百姓不能受益,所以舜就制定天下統一的歷法,讓老百姓遵從歷法行事,指導農業生產,安定天下之民,全國統一歷法,統一四時,為當時天下進入大規模的農業社會,從事有序的耕作產生了十分重要的作用。
統一律法以法治民
舜為使天下百姓生活有一個較好的安定狀況,向全國頒布法規,統一律法,使百姓警戒,他命令皋陶主管司法部門統一制定法規,讓天下人民照法行事,把常用的刑罰用圖案鐫刻于各種器物之上,向百姓進行宣傳,以流放來寬大應受五刑的罪犯,以鞭打作為官刑,板打作為教學用刑。現今華人社會仍有新加坡等地還以鞭刑作為一種官刑,我國私塾過去一直沿用教刑體罰學生。舜帝規定犯罪可以贖罪,這在后來的國家法制中一直有所沿用。
舜頒布統一律法之后,對天下百姓寬大為懷,對于危害百姓的頑兇,懲惡不怠,他命令把共工流放到幽州,把歡兜流放到崇山,把三苗驅逐到三危,把鯀流放到羽山。從而使四海之內,百姓有了安定的生活,天下百姓,心悅誠服,紛紛稱贊舜治天下之道。
命禹治水英名遠揚
堯帝八年,天下始發洪水,肆虐中原大地,成為百姓生活的大患,如何使天下之水有序流動,堯命共工和鯀治水,共工治水13年,鯀治水9年,無功而返。舜登帝位之后,十分憐恤百姓之苦,欲解救百姓水患之苦難。果斷地命禹治水,竭力扶禹,共謀大業,禹在舜的召喚之下,總結前人屢治不成的教訓,認為共工、鯀在治水過程中單純以堵的方法,筑壩截流,是失敗的主要原因。爾后,舜命禹制定了新的治水方案,“分導其流而分其量,疏浚河身,以安其流。”舜又委派身邊大臣皋陶、伯夷等助禹實施治水工作。在禹治水的過程中,舜頒召令,號令諸侯百姓,顧全大局,團結一心,協同作戰,治理洪水,從九州到四海,每州集征三萬人,共計二十八萬人,由各州長分管帶隊服從禹的調遣。
有經典記載云,禹治水時。“勞身焦思,居外治水十三年,三過家門而不入,陸行乘車,水行乘舟,泥行乘撬。”足以想見當時治水工作之艱難和緊迫,也可以看出禹是一個事業為重,為民獻身,無私奉獻的好官。禹在中國治水13年,大功告成,在全國百姓心中功不可沒,英名遠揚,傳芳百世。
發展藝術推動文明
舜帝利用文化藝術促進和推動整個社會文明程度的提高。《舜典》中記載,舜對夔說:“任你來主持樂律,去教導那些青年人,要把他們教育的正直而溫和,寬厚而謹慎,性格剛強而不盛氣凌人,態度隨和而不傲慢失禮。詩是表達意志的,歌是通過詠唱來表示語言的,你要使八音和諧,不要弄亂了相互之間的倫次。這樣就會使神和人之間相互和睦。”由此可以看出,舜的治世思想,就是要通過各種文化事業對青年人的成長予以正面引導教育,推動社會,向文明社會發展。
舜帝本人對音樂藝術有一定的造詣,有人說他的父親瞽叟曾經就是一個音樂官,即樂太師,并且創造了十五弦瑟。舜自幼受到父親鼓瑟的熏陶,加之天資聰穎,他根據一年十二個月的季節變化,修正了六律,定:“宮、商、角、徵、羽”五聲,諧以“金、石、絲、竹、匏、土、勞、木”八聲。后來他與夔合作創作了《大紹》和《簫紹》等大型交響樂曲,舜后來把父親的十五弦瑟增加八弦,改進為二十三弦瑟,這樣,演奏出的音樂音域更廣,更加動聽,樂官夔在舜的指點下,模仿百獸的動作,創作了許多舞蹈在宮廷和民間表演,從一些古籍的描述看,場面十分壯觀。《簫紹》的樂曲演奏了九節,引得鳳凰都配合樂聲鳴叫著。這些音樂和舞蹈,深受百姓歡迎,世代流傳,孔子說:“聽了由舜時流傳下來的音樂,陶醉得三個月都吃不出肉的味道。”
由此可見,舜在文化藝術發展史上也是有重大貢獻的,從思想上看,他發展文化藝術的目的還在于推動社會朝著文明邁進。
以德感召團結諸族
史書記載,舜理政后,為了團結全國各族人民,朝政制定三歲一考,五年一巡的管理制度,舜外出巡狩,就是直接以感情相聯絡,同時每到一地,封爵任官,加強地方與中央的聯系,實際到四方巡行的目的,就是要與居住比較邊遠的民族聯絡感情,以撫求安。據研究認為,舜巡行第一站到達泰山,它是東夷族聚居的一個中心地帶,當時是華夏民族的第二大部族,他先去那里,就是要團結他們,這首先就為中華民族的團結奠定了基礎,他的東夷之行取得圓滿成功。舜第二站去南方,那里是三苗人和荊蠻各族的聚居區,他們過去實力強大,不斷侵擾中原,舜深入到那里,會見他們的君長,曉大義,除隔閡,并親自封爵加官,使他們歸服于中央領導。
舜以德育民,以撫相安,感動了諸多民族,《竹書紀年》中記載有許多民族部落首領陸續朝拜舜帝,表示臣服。其中有西天母氏族部落,向舜進獻了白環及佩;息慎氏部落,貢有弓矢;玄都氏部落,貢有寶玉;羽民氏部落,獻火浣布。
舜帝通過自己的撫民相安,以德感召,教育為先的治國方針,定期巡行,溝通中央與地方的關系,封爵晉官,使諸侯臣服,使中華民族逐漸聚攏團結,形成一個多民族團結的國家雛形,并日益發展壯大,使華夏各民族各自為政的民族部落,逐漸向中心聚集,凝聚成東方世界的一個偉大民族。
中華德治,源遠流長,《史記·五帝本紀》:“天下明德皆自虞帝始。”舜以德育民平天下,“四海之內感戴帝舜之功。”虞舜明德,對中華民族貢獻最大,在世界文明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在中華民族歷史上是以德治天下的創始者和維護者。對后世產生了深遠的影響。
《周頌》云:“圣人之德,若天之高,若地之普,其有昭于天下也;若地之固,若山之承,不坼不崩;若日之光,若月之明,與天地同常。”虞舜之德,山高水長,若日月之光,與天地同在。《論語·為政》云:“道之以政,齊之以刑,民免而無恥。道之以德,齊之以禮,有恥且格。”認為政、刑只能起鎮壓的作用,德、禮可以感化人心。所以,主張用道德感化來治臣安民,這樣有益于人民的大團結。
以禮教化規范標準
舜帝當政后,實行以禮待人,他青年時,在垣曲故里就行孝出名,走向社會以后,又以其處事之道化解了歷山侵畔而糾葛的農夫之間的矛盾,又在雷澤化解了因侵居而糾葛的漁夫之間矛盾,又在壽丘河濱制出精美的生活必用陶品,讓那些只顧賺錢而粗制濫造的陶家得到了教訓。
舜當天子后,注重提高百姓群落中的道德規范和修養,在民間宣揚父義,母慈,子孝,弟恭的人生道德觀念,舜在社會實踐中還確定了人們的行為規范標準,即“寬而栗,柔而立,愿而恭,亂而敬,擾而贏,真而遏,簡而廉,刎而塞,強而義。”在全天下廣為倡導,使人們逐漸懂得怎樣做為之有德,謂美,謂善,謂文明,怎樣做謂之無德,謂丑,謂惡,謂野蠻,從而使社會朝著文明的方向循序漸進。
綜上所述,可以看出舜生故里(垣曲)以孝聞名,輔堯佐政于平陽,理政建都于永濟,禹為舜離職退位建離宮于運城鳴條崗,舜的一生推行“以德育民,以仁施政,以孝治家,以禮治人,以善聚民”為理論準則,教化子民。從此幾千年來,舜的為人之道,處世之道,為政之道,治人之道,聚民之道,被人們廣為傳頌。舜帝處于承堯啟禹的重要時期,透過數千年歷史的霧靄阻隔,使虞舜成為中華民族的一位偉大的先祖,他倡導和力推的道德思想,至今依然光彩奪目,熠熠生輝。他的倫理道德觀念,推動現今社會和諧前進是十分有意義的。
【原標題:舜帝的歷史功績(圖)】作者:呂步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