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河南濮陽是古文明圣地,歷史悠久,名人輩出。帝舜生于姚墟(中國河南濮陽徐鎮),興于負夏,四千多年來,帝舜后裔,子孫繁衍,昌盛不息。宗族中出現了許多國家棟梁,民族精英,為華夏文明發展做出了重大貢獻。
舜裔宗族原來居住在北方和中原地區,在漫長的歷史環境內,因災荒戰亂等原因,逐漸向東南一帶遷移,又因各種情況的變遷,逐步移居到臺灣、東南亞乃至世界各地,分布地域極為遼闊,為使雁行有序,昭穆分明,在遷移之處皆多篆修族譜,建立宗祠,以奉孝祖先,敦宗報祖。
在帝舜宗族中,姓氏眾多,有考證的就有二十多姓。各種姓氏來源不同,有的是因受封或賜姓,有的是因居住地而得姓等等。現將帝舜后裔十大姓淵源追溯如下:
姚姓:姚姓歷史比較悠久,《新唐書·宰相世系》云:"姚姓,虞舜生于姚墟,因此為姓……",舜本姓姬,因生地而得姚姓,姚姓是帝舜后裔中主要姓氏,其他諸姓都是姚姓衍生出來的,在當今中華姓氏中名列第64位。
陳姓:根據《姓纂》記載,陳姓最早出自媯姓,也就是帝舜的后代。陳最初是一個地方,是太吳之墟(畫八卦之所),周武王之時,把此地封于舜的后裔媯滿,并嫁女兒太姬與他,稱為胡公,后來他的十世孫媯完,因故奔齊,才開始以國為氏,創造了"陳"這個姓氏。當時胡公滿所擁有的陳地大致是現在中國河南開封以東,安徽亳州以北,都城宛丘,即現在的中國河南淮陽縣,今有太昊陵為證,該姓是陳姓漢族的最早發源。現居中華姓氏第5位。
胡姓:根據《姓纂》等史籍記載,"帝舜"之后胡公滿封陳。子孫以謚為姓,換言之,胡氏的姓源可以追朔到上古圣君虞舜的媯姓后裔,其祖先是被周武王封為陳侯的胡公滿,胡公滿是帝舜的三十三代孫,周武王的快婿,被封為陳侯,即今河南濮陽。胡姓現居中華姓氏中第13位。
袁姓:《通志氏族略》中有這樣記載:"袁氏,媯氏,舜后”。《明方九靈序四明姓氏譜圖》:“袁亦舜之后也,周封其裔孫胡公滿于陳,滿之十一世孫諸字伯,子孫以為氏。望出陳郡,汝南,彭城”。從而袁氏之姓是上古圣君大舜的后裔,被周武王封為陳侯的胡公滿。傳到了十三世孫濤的時候,以其祖父莊爰為姓。同時,由于“爰”字和袁、轅、木袁、援等字的古文是相通的,所以后來的子孫就分別以這些字為姓,到目前為止,以袁為姓者人數最多。袁姓現居中華姓氏中第33位。
田姓:春秋戰國時期,田氏即為陳氏。如春秋時齊國大臣田成子即為陳成子,后來田和取代"姜"氏政權,歷史上稱為"田氏代齊";戰國時哲學家田駢,亦稱陳駢。據《史記·田室世家》及《新唐書·宰相世系》所載,周朝胡公滿受封于陳國,十世孫陳歷公,生子名完,字敬仲,當時太子御寇被陳宣公所殺,敬仲畏懼禍及自身,遂逃到齊園,食采于田,改稱田氏。田氏在中華姓氏中名列第58位。
車姓:分自田姓,歷來有關的古籍都記載得十分清楚。《姓纂》指出:"漢武帝時丞相田千秋,以年老,詔乘小車入省中,時號車丞相,子孫因為氏,望出魯國,南平,淮南,河南"。原來依照正史的記載,漢武帝駕崩,戾太子繼位為昭帝。由于當時田千秋的年事已高,每天步行朝見很不方便,所以漢昭帝才特準這位大恩人坐著小車出入宮殿,而贏得"車丞相"的稱號。在君主至尊的當時,能夠坐著車子出入宮殿,是空前的殊榮,因此田千秋的子孫就此改以車為氏,使這份殊榮隨著家族的繁衍而千秋萬世傳留下來。
陸姓:公元前319年齊宣王在位,宣王把他的小兒子田通封于平原般縣(今山東樂陵縣西南)陸鄉,也就是原來顓帝頊的玄孫陸終受封之地,田通的子孫以封邑為氏,也稱陸氏,此即《新唐書·宰相世系》所云:"陸氏出自媯姓,田后裔齊宣王少子通,字季達,封于平原般縣陸鄉,即陸終故地,因以氏焉。"陸姓現居中華姓氏中列第70位。
王姓:對于王氏的姓源,有許多說法,令人有莫衷一是之感,其中有出自虞舜媯姓之說,但實際為田姓所改。公元前386年,"田氏伐齊"后傳八王,于公元前221年被秦所滅,田氏子孫被廢為庶民,但齊人仍稱其為"王家",后也以王為姓。王姓現居中華姓氏中列第2位。
孫姓:據《新唐書·宰相世家》等記載,田室的五世孫田書字子占,任齊國大夫,因為伐莒有功,被齊宣公賜姓孫氏,食采于樂安(今山東博興),后來齊國發生內亂,孫書的后人出奔吳國,成為山東孫氏,孫氏遠祖出自媯滿,故此支孫氏為帝舜后裔。孫姓現居中華姓中第12位。
虞姓:大約4200年前出現在中國河南省虞城縣,當時,虞舜剛剛把天下禪讓給夏禹,夏禹便把舜的兒子商均封于此地,號為虞國,而商均的子孫不久以后就"以國為氏"而姓了虞。這就是《姓纂》上所明載的:"舜為天下,號曰虞,子商均封虞,因此為氏白。”
中國古代姓和氏是有區別的,在眾多的帝舜后裔中,雖然姓氏眾多,但總是由姚、媯等姓衍生的,千流萬派出于一源,千枝萬葉出于一根。中國濮陽是帝舜故里,是姚、陳諸姓的祖庭地,是帝舜后裔和宗親尋根謁祖的圣地,歡迎世界舜裔宗親來中國濮陽觀光旅游。
(原標題:舜裔姓氏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