著稱于世的登高英雄楊連弟系北倉村人,1919年生于一個普通的農民家庭。青少年時期,他先后給人幫工種地,站柜臺當伙計,在鞋廠當學徒,到城里蹬三輪車,1943年一度被日偽當局抓去當電業工人。
1949年3月,成為鐵道縱隊(5月鐵道縱隊改稱鐵道兵兵團)一支隊第一橋梁大隊三連的隨軍職工,后移駐河北省灤縣。是年9月正式入伍,成為一名解放軍戰士。
1949年,解放軍挺進大西北,被阻擋在隴海鐵路八號橋。八號橋橫跨洛陽至潼關段觀音堂以西的兩山之間,橋高45米,為當時全國之最。1944年抗日戰爭期間被破壞,后國民黨政府請美國工程使節團維修兩年,未果,留下5個高低不平的橋墩。8月,楊連弟所在部隊接受了修復任務,上級要求必須在3個月內完成。要修復橋梁,必須爬上每座橋墩頂部,將上面平整后再架設鋼梁。如何登上橋墩成為難題,各方案相繼失敗后,楊連弟提出的“用長桿鉤住圓孔架單面云梯”方案被采納。9月,登高開始。全團指戰員齊集最高的二號墩下。在楊連弟率領下,18位勇士利用鐵夾板搭起的云梯節節升高。經4小時協同作戰,僅用82根架桿將最后一桿鉤住了墩檐。楊連弟率先登頂,手中紅旗隨風飄起,修復工程初戰告捷。平整橋墩是修復任務的又一難題。因橋高風勁地方窄,全連戰士輪流登頂打眼,而楊連弟專責爆破。他創造性地采用了“小藥包淺眼密爆爆破法”,僅憑單面腳手架攀上45米高的橋墩,以一塊木板作掩護,連續實施爆破百余次,順利完成平整任務。10月18日,大橋架好最后一孔鋼梁。從接受任務開始僅用59個晝夜,使八號橋提前20天勝利通車。為表揚楊連弟智勇雙全的革命精神和巨大貢獻,鐵道兵兵團黨委給他記大功1次,并授予他“登高英雄”稱號。
1950年1月15日,楊連弟隨部隊轉戰洛陽、石家莊等地。5月,回師搶修洛河鐵橋,創造“用已拼接的鋼梁搭空中腳手架”法。9月25日至10月2日,赴京參加全國戰斗英雄代表會議,楊連弟入選主席團,受到毛澤東等黨和國家領導人的親切接見。
1950年10月,楊連弟參加中國人民志愿軍赴朝作戰,在連續搶修鐵路和橋梁中英勇無畏,8次立功受獎。1951年9月,回國出席全國鐵路勞動模范代表會議。10月23日至11月1日,應邀參加全國政協一屆三次會議,再次受到毛澤東等黨和國家領導人接見。
1952年3月14日,楊連弟重返朝鮮戰場。5月15日,在搶修清川江大橋時,被定時炸彈擊中頭部,不幸犧牲,年僅33歲。志愿軍領導機關追認他為特等功臣,授予“一級人民英雄”稱號,并命名楊連弟生前所在一連為“楊連弟連”。7月下旬,中央人民政府鐵道部命名隴海鐵路八號橋為楊連弟橋,命名該橋附近車站為楊連弟站,并于橋頭修建楊連弟紀念碑和烈士塑像。1953年3月,烈士忠骨移葬沈陽烈士陵園。1953年6月,朝鮮民主主義人民共和國最高人民會議常任委員會追授他為“朝鮮民主主義人民共和國英雄”,授予英雄獎狀、金星獎章和一級國旗勛章。
1995年9月,由中共北辰區委、區政府決定修建的楊連弟公園、楊連弟紀念碑和楊連弟紀念館先后落成。1996年10月4日和1997年4月22日,楊連弟紀念館被命名為“天津市國防教育基地”和“天津市青少年愛國主義教育基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