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居易(公元772年至公元846年),字樂天,號“醉吟先生”,晚年號“香山居士”。他一生歷官數十年,晚年定居洛陽長達18年。他是唐代新樂府運動的倡導者,是杰出的現實主義詩人。他的詩通俗易懂,當時深受人們喜愛,甚至傳到了日本、韓國。
白居易出生于一個以詩文和仕宦著稱、但在動亂中已沒落的家族。白居易幼時讀書勤勉,“五六歲識聲韻,十五志詩賦”。貞元十六年(公元800年),他考中進士第四名,先任校書郎,后任周至縣尉;元和二年(公元807年),回京任翰林學士;次年為左拾遺,3年之中向朝廷提出許多意見和批評建議;元和五年(公元810年),因得罪皇帝而改任京兆府戶曹參軍;元和九年(814年),授贊善大夫;次年,又因越職奏事,開罪當權者,被貶為江州司馬。此后,他又相繼任忠州、杭州、蘇州刺史。每到一地,他都盡力為百姓辦事,筑堤防洪,引水灌溉,受到了當地人民的愛戴。今西湖仍有白堤,即是白居易所修。
太和三年(公元829年),白居易因疾被免去刑部侍郎之職,以太子賓客分司東都洛陽。其實,早在長慶四年(公元824年),他就打算退休后居住洛陽,于是在洛陽城東南履道里購得一所宅院并加以改修。這次,他終于如愿來到洛陽。其間,他長住龍門香山寺,故得號“香山居士”。在這里,他與僧人如滿等結香火社,還與洛陽遺老胡果、李元爽等結成“香山九老會”,飲酒賦詩。太和六年(公元832年),他發起重修香山寺活動,還出資修建藏經堂。會昌四年(公元844年),他傾其家財,倡議和領導開鑿龍門“八節灘”,使伊河暢通,消除了行舟危險。
會昌六年(公元846年)八月,白居易在履道里家中與世長辭,家人遵其遺囑,將他葬于龍門東山。
(資料提供:洛陽市地方史志辦公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