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孔子與楚——神往之地,數度碰壁”系列之一]一入楚境葉公問政
公元前493年,衛靈公去世,太子蒯聵在晉國支持下,要返回衛國,和他的兒子衛出公爭立。眼看天下大亂,孔子避禍南下,開始尋找新主顧。
孔子南下,主要目的是去楚國。孔子為何奔楚?
因為楚國是南方超級大國,除江漢地區外,還控制著河南南部和安徽北部的大片土地。孔子對楚國歷史很熟悉,對楚人的行為很贊賞,對楚國十分向往。
孔子曾兩次盛贊楚莊王。楚國有一保護國叫陳國,陳國大夫夏征舒射殺了國君陳靈公。楚莊王便去討伐,并聲明:只殺有弒君之罪的夏征舒,別無他求,陳人毋庸驚擾。為了爭取近鄰齊國中立,楚莊王派大夫申叔時到齊國去游說。楚師未經劇烈戰斗就攻進陳都,捕殺夏征舒。楚莊王宣布:陳國已滅,改為陳縣。這時,大家都向楚莊王道賀。只有申叔時不賀。申叔時說:“你伐陳時只宣布要懲罰夏征舒,怎么把別人的國家也滅了呢?”莊王聽后說:“你講得對。”于是收回成命,派人把逃到晉國的陳國公子午接回陳國繼承王位。
還有一次,晉人伐楚,楚人退避三舍,晉人攻擊依然。楚莊王自責:“先王時晉國不攻打楚國,到了我執政時,晉人卻常來攻打,這都是寡人之罪!如果反擊,將帥必遭羞辱。”大夫忙說:“先王時,晉人不攻打楚國,但到了臣擔任大夫時,晉國卻來攻打我們,這更是臣之罪,請允許臣反擊吧。”晉國人得知,有點膽寒,認為國君臣下都檢討自責,可見上下同心,由此看來,楚國難敗,晉人只好連夜退兵?鬃友芯苛诉@段歷史后,評論國君與臣下都謙卑有禮,楚莊王憑借一句話使晉人退兵,社稷得安寧,這才是一代雄主的表現。
除了楚國的前代先賢,更吸引孔子的,是他正經歷的楚昭王時代,楚昭王很符合他的“仁政”主張,所以他決定去楚國見昭王,以使楚國成為他實施仁政的“試點”國家。
孔子離開衛國南下,經曹國到宋國,再向西抵鄭國,再向南到陳國、蔡國。楚曾先后滅陳、蔡,亦曾先后復封陳、蔡。陳、蔡雖復國,但都是楚的傀儡,仍屬楚國勢力范圍?鬃泳雨,事陳公,一住三年,也曾居于蔡,這都是過渡,他的真正目標是奔楚?鬃“自陳遷蔡”、“自蔡如葉”,經上蔡抵楚國葉縣見葉公。葉縣是楚國鎮守北方的軍事重鎮,葉公是楚國重臣?鬃右娙~公,是試圖在楚國求進。
孔子如此向往楚國,他抵達楚國后,都發生了哪些事情?他實現了自己的理想嗎?
開門便見“論政殿”
據司馬遷《孔子世家》記載,孔子曾兩去楚國。第一次是孔子60歲時,他“自陳遷蔡”又“自蔡如葉”,到楚國葉邑(今平頂山葉縣)去見葉公,葉公問政,之后孔子返蔡。第二次是孔子63歲時,吳伐陳,楚來救,陳國大亂,孔子一行被困在“陳蔡之間,絕糧七天”,被楚昭王派兵解救,迎接到楚國,楚王欲重用孔子,終于不成。64歲孔子返衛。
中國孔子基金會原會長、著名學者匡亞明先生對此有不同看法,他認為,孔子只在63歲時去過楚國。陳國大亂時,孔子離陳過蔡去負函(今河南信陽,葉公駐此),被困七天,后被楚解救,到了負函見葉公,葉公問政,之后,楚王欲重用孔子,終于不成,之后返衛。
本系列結合兩地(葉縣、負函)遺存,兩說兼存。
2009年4月1日,記者抵達葉縣,與葉縣文化旅游局副局長董建立先生一起,遍訪葉公陵園及葉公問政于孔子處等多處遺存。
葉公陵園坐落在葉縣舊縣鄉舊北村西北約1.5公里處,占地12畝,現為省保。
葉公陵園內第一進殿,是論政殿。殿內所塑,是葉公問政于孔子的形象。葉公正面向人,手捻胡須做沉吟狀,孔子在他右邊側身而坐,左手平放于膝,右手舞動,正侃侃而談。
葉公問政于孔子,原本是其政治生涯中一件尋常事。但過了千年,卻變成葉公一生中最引人注目的舉動,以至于陵園開門便見此一幕,這個場景耐人尋味。
論政殿后,新建的陵恩殿是祭葉公的大殿,殿后,便是陵園核心——葉公沈諸梁墓冢。墓冢呈圓形,周圍用石磚圍砌,墓高3米,直徑約50米,正前方高約4米的墓碑上刻“葉姓始祖葉公沈(諱)諸梁之墓”字樣,四周有蒼松翠柏環掩。
據《葉縣志》記載,舊縣鄉北門外曾有葉公祠,祠內有坊名“葉公問政處”,后祠坊皆廢。
自葉公陵園向東南行1公里,我們抵達劉秀廟,廟甚荒寒,兩棵千年銀杏樹下,一地怒放的油菜花叢中,殘碑碎碣凌亂疊放,我們扒了一陣子,發現一通民國時期所刻立的“問政門”石碑。“這通石碑原來立于葉邑故城舊北村十字街東20米路南,當時被居民拿來做了下水道蓋板,后來我們就放到劉秀廟內。”董先生講。
當年葉公為何要向孔子問政呢?他都問了些什么?
對癥下藥“近悅遠來”
葉公原姓沈,名諸梁,字子高,楚國貴族。葉公理政,事事公開,慎刑罰,薄賦稅,被民眾稱頌?鬃佑X得應將葉公樹立為“仁政”榜樣,他便來到葉邑。
有專家認為,孔子是被葉公邀請而來的。春秋晚期,中原文化向楚地傳播速度加快,葉公本就對中原文化向往,加上他在原本是諸夏版圖的葉地為官三十年,對中原文化有更深切的體驗,邀請孔子前來,也是情理之中的事情。
孔子的到來,令葉公大喜。葉公馬上問孔子,如何治理國家?
孔子針對楚國“國土廣大而都城狹小,老百姓有離心離德的想法”的國情,忠告葉公:“近者悅,遠者來。”意思是為政者首先要贏得民心,能讓轄區內的人都敬佩你,讓遠方的人都歸附于你,那就達到了很高的標準。
葉公此次問政于孔子,被專家稱為“是葉公本人政治生涯中光輝一頁,也是儒家學說形成過程中重要事件,更是中原文化與楚文化碰撞的一個典型”。墨子、韓非等人都評價過此事。
孔子居葉期間,葉公經常向他請教。有一次,他問孔子:“我家鄉有一個過于正直的人,他父親偷了別人一只羊,他公然向丟羊的人告發,結果,他父親吃了官司,請問夫子,這個人是不是不孝呢?”
孔子不假思索地回答:“是不孝。父子是一種特殊的親密關系,正確做法應該是,父親為兒子隱瞞一些事,兒子也為父親隱瞞一些事。這樣做了,正直也就在其中了。”
孔子如此說,是因為他認為所謂剛直不阿,也應順乎天理合于人情,父子互相隱惡,雖不能直,但直卻在其中。子指證父偷羊,違反天理人情,雖直卻不足取。
有意思的是,現代法制健全的社會是認同孔子這一主張的。比如在美國,一個犯罪嫌疑人的親屬,可以有權不出庭提供對自己親人不利的證詞?鬃铀枷胫“超前”,可見一斑。
葉公曾問子路:“你是夫子最早弟子之一,可說對其所作所為了如指掌,請問,他到底是個什么樣的人呢?”子路沒有回答。
孔子聽說此事,埋怨子路:“唉,你為什么不告訴他,我的為人是:學道不倦,誨人不厭,發憤忘食,樂以忘憂,不知老之將至。這有什么呢?我就是這樣一個人。”
孔子此言,打動了日本文學大家井上靖先生,他在《孔子》一書中解讀“憤樂”兩字,認為憤應該是對背離為人之道的憤怒,樂應該是指使人心寧靜、溫暖、開朗、舒暢的一切。
孔子此言,也打動了一代又一代葉縣人。在葉縣清代文廟前,泮池前有一玲瓏小亭名“憤樂亭”,便為紀念此事而建。
寓言掩了真面目
“問政孔子”的葉公,是我們“熟悉的陌生人”,被一則“好龍”的寓言掩了真面目,真正的葉公,其實有大智大勇大才能。
“葉公當時統轄楚國方城以外的廣大地區。葉公宰葉期間,勵精圖治,興水利,勸農桑,率民眾修筑東、西二陂,可灌溉農田數十萬畝,是中國歷史上最早的農田灌溉水利工程之一,比都江堰早200多年,比鄭國渠早300多年。”董先生講道。
公元前479年,葉公已近耄耋之年。楚國重臣白公勝在楚國都城發動叛亂,殺死了令尹子西、司馬子期,劫持楚惠王欲自立。葉公出兵平叛,立下定國之功,迎惠王復位,自己官至令尹、司馬,集軍政大權于一身。但他卻在平定邊夷、整肅朝政后,讓位于他人,歸根葉邑,死后葬于葉邑澧水之濱。后漢史學家應劭稱其“忠于社稷、惠恤萬民,方城之外,莫不欣戴”。
葉公臨終前留下遺言:“不要誤聽小人詭計,而敗大謀;不要輕信妾婦媚語,而廢正人;不要偏聽寵臣諂言,而非善良。”寥寥數語,道出葉公修身、理家、治國的基本觀點。葉公去世后,即被立祠享祭。
圖為坐落在葉縣舊縣鄉舊北村西北的葉公陵園大門,大門內第一進殿,便是葉公問政于孔子處——論政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