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職》由著名劇作家陳涌泉編劇,著名編劇家張永和為藝術指導,北京人藝著名導演顧威、河南省青年導演王香云、北京人藝青年導演王翼共同執導,著名作曲家耿玉卿作曲,并邀請國內知名專家學者、群眾代表多次進行修改、打磨,力爭精益求精。一次次脫胎換骨,一次次鳳凰涅槃,真的是“為伊消得人憔悴。”
編排本劇的商水縣豫劇團成立于1949年。現有演職員工60人,其中國家一級演員2人,國家二級演員2人,三級演員9人,四級演員15人,省以上劇協會員11人。各類行當齊全,陣容整齊。建團64年來,堅持“政治工作做保障,面向農村是方向,劇目建設為基礎,藝術人才是關鍵”的發展思路,常年在基層為群眾義務演出,在河南有很高的聲譽。先后排演了十二臺自創劇目,十七臺改編、移植劇目,八臺現代戲,能經常演出的劇目40余個。劇團被河南省文化廳命名為“河南省百佳文明文化經營單位”榮譽稱號。曾多次榮獲河南省戲劇大賽金獎、省“五個一工程”獎、省群星獎。
《天職》整部戲舞美簡潔、質樸、完整,從中可以看出一個擁有60余年歷史,扎根于中原大地,深受觀眾歡迎的老豫劇團的整體素質和深厚底蘊,以及他們沒有被污染的藝術氣息和淡定從容的精神世界。在藝術風格的把握上,導演沒有迷信所謂“宏大敘事”,不故弄玄虛,也沒有追求時髦,搞混搭之類所謂的拼貼和創新。舞臺呈現十分樸素,戲曲韻律和話劇章法融為一體,并力求保持豫劇最基本最天然的特征。唱腔設計妥帖,板式變化豐富,情感表達細膩,音樂形象鮮明,并且有精美的唱段作為支撐,如“老百姓最可親”、“我們黨從來是以民為天”、“眼含熱淚叫聲媽”等唱段,看似樸素的唱詞都蘊含著深刻的道理和廣為傳唱的基礎。
《天職》中主人公“紀忠”的飾演者江團結是國家一級演員,中國戲劇家協會會員,河南省著名豫劇小生,曾獲全國豫劇中青年演員電視大獎賽優秀青年演員獎,主演的《西湖公主》獲河南省首屆戲曲大賽表演一等獎,主演的《市井人生》獲河南省“五個一工程”獎,主演的《都市彩虹》、《都市霓虹》分獲河南省第九、第十屆戲曲大賽金獎。主人公“李秀蓮”的飾演者黨玉倩是中共十六大代表,全國先進文化工作者,國家一級演員,中國戲劇協會會員,全國表演協會理事,1982年以來,榮獲全國豫劇中青年演員電視大賽最佳演員獎、全國豫劇《梨園杯》唱腔大賽銀獎、“當今中國豫劇十大名旦”銀獎、第五屆“香玉杯”藝術獎、河南省第七屆戲曲大賽表演金獎并多次獲河南省“五個一工程”獎。
(二)
從稚嫩的苗圃到枝繁葉茂的郁郁蔥蔥,怎能離開雨露陽光般的裁剪和愛撫?從探索中生發新意到汲取智慧的總結升華,怎能離開深情的注視與祝福?
這底氣還來自于河南省委、省政府以及周口市委、市政府對廉政文化建設的高度關注。2012年2月13日,赴周口調研的省委常委、省紀委書記尹晉華與周口市1200名干部群眾一起觀看演出。演出結束后,尹晉華對演員的精彩演出表示感謝。尹晉華指出,一是《天職》的取材、編劇、唱腔設計、演員表演都很好。演出過程中,現場觀眾頻頻鼓掌叫好,說明演員用藝術手段打動了觀眾,實現了和觀眾的情感溝通,也證明了廉政戲劇能夠起到很好的教育干部、教育群眾的作用。二是紀檢監察干部都要像“紀忠”那樣,時刻牢記立黨為公、執紀為民理念,主持公平正義,還社會公道,做黨的忠誠衛士,當群眾的貼心人。三是藝術無止境,好的劇目要注重細節,要經過千錘百煉使她日臻成熟,希望導演、演員不斷吸收各方面的意見和建議,把《天職》打造成精品劇目,用優秀的作品弘揚正氣、鼓舞士氣。此外,尹晉華還特地安排與他一同觀看演出的分管宣教工作的負責同志做好對該劇的修改和引導工作。2012年3月6日,在北京參加“兩會”的省委常委、宣傳部長趙素萍專程親臨長安大劇院觀看演出。
該劇編劇陳涌泉說:“在《天職》的創作編排過程中,我感受到了河南省委、省政府和周口市委、市政府的高度關切,感受到了商水縣委、縣政府對廉政文化建設的執著追求,各級黨委政府的關懷和厚愛,體現了對廉政文化建設、社會主義文化大發展大繁榮的殷殷厚望。”
(三)
每一次砥礪,都給《天職》找到最好的參照;每一次出發,都注明清晰的坐標。260場演出,掌聲鞭策《天職》:沒有最好,只有更好。
這底氣還來自于該劇已在全國演出260多場次,受到社會各界的好評。2010年9月參加河南省第四屆“黃河杯”戲劇節榮獲演出金獎及導演、舞美、作曲等一等獎,演員榮獲兩金、兩銀、兩銅的好成績;2011年6月榮獲河南省第九屆精神文明建設“五個一工程”獎;2012年入圍“全國五個一工程”評獎。2012年3月5日至7日、7月10日至11日,分別在全國“兩會”和“世界人口日”期間兩次受邀進京演出,并召開專家座談會。《人民日報》、《光明日報》、《中國紀檢監察報》、《中國戲劇》等30多家新聞媒體對其進行了宣傳報道。在《天職》演出專家座談會上,周傳家、曲潤海等20多位著名專家學者盛贊該劇融思想性、藝術性、觀賞性為一體,是一部精品力作。著名學者閻崇年先生看后評價:“商水縣豫劇團貢獻的《天職》打動人心、感動人心、震動人心、鼓動人心。我不僅為這個戲感動,而且為這個劇團感動。一個縣的豫劇團能夠推出這么優秀的戲太難了,出類拔萃。演員演得好,唱腔和唱詞好,沒有標語化的概念。這個戲為時所需、為勢所需,是老百姓愿望和心聲的反映,不僅有積極的現實意義,而且有深遠的歷史意義。”中國戲曲學院戲文系主任謝柏梁說:“該劇具有強烈的震撼力、滲透力和感染力,對黨員干部很有警示作用,唱詞很有地方特色,很有鄉土風味。”《人民日報》特地刊發了戲劇評論家周傳家的評論《為時而著,為事而作的好戲》。中央電視臺《戲曲采風》欄目播出了專題。2012年9月15日,該劇受邀在河南省藝術中心進行“中原清風”廣場文化活動專場演出,征服了在場的3000多名觀眾。
(四)
這個春天充滿詩意,中原豫劇《天職》感動江海大地,廉政文化之花彰顯勃勃生機;這個春天收獲奇跡,給尋夢的人們更多的啟示啟迪。
底氣歸底氣。此次《天職》作為唯一一部代表河南豫劇的劇目,奔赴千里之外的海門參評第八屆全國戲劇文化獎,與來自全國各地的優秀劇目同臺競技,面對的是聽慣了吳儂軟語、連交流起來都有些困難的南方觀眾,能否被接受?況且,本次同臺競技的大多是諸如浙江省京劇團、中國戲曲學院導演系、江蘇省淮劇團等一些聞名遐邇的國家、省、市級院團。這多少有些讓《天職》演職人員忐忑。
而且,在參評各劇目中,《天職》被安排為首個出場:時間4月5日—6日,連續兩場演出。
按常規來講,首個出場或多或少不占優勢。但是,這是中國戲劇文學學會專家組的一致意見。早在3月23日召開的首次新聞發布會上,中國戲劇文學學會會長曾獻平先生向媒體這樣介紹:“反腐倡廉豫劇《天職》作為此次活動的首場演出,因為該劇所反映的精神契合了時代的要求,是時代所需,人民所盼,雖地域有別,相信一定會讓南方的觀眾耳目一新,也會讓此次活動有一個很好的開始。”
4月5日,《天職》首場演出。
晚上7時,海門市人民大劇院門口,天雖然下著雨,卻擋不住觀眾的熱情。
“我們對河南豫劇了解不多,但是,劇中主人公原型楊正超秉公執紀、剛正不阿的事跡我們是太熟悉了!從電視上、報紙上、網絡上早就學習了。”幾位匆匆趕來的基層干部對記者表達著內心的莊重。
7時30分,大幕徐徐拉開,《天職》演出正式開始。
劇院里異常安靜,隨著劇情的變化,臺下觀眾不時用手擦拭眼中的淚花,同時又不斷地發出雷鳴般的掌聲。
2個小時的演出,30多次的掌聲。
《天職》演出成功,她征服了南方的觀眾。
“太感人了!這部戲讓我們看到了一位對人民群眾滿懷感情,對違紀現象嫉惡如仇的共產黨員形象,正是因為有這樣一批素質過硬的黨員隊伍,我們黨和國家的事業才能始終保持長盛不衰!”72歲的龔老先生特意偕老伴過來觀看演出,抑制不住內心的激動對記者說。
“人間正道是滄桑,觀看《天職》如同經受了一場靈魂洗禮。我們每位黨員干部如果都能像劇中主人公‘紀忠’一樣,忠誠履職,勇于擔當,實現‘中國夢’大有希望!”在機關工作的鄒先生感慨地說。
4月6日的演出尤為重要,本場演出由現場觀眾和來自國內20位戲劇界權威專家現場打分,數十家媒體進行監督。
晚上7時30分,依然是座無虛席,依然是掌聲雷動,依然是叫好連連,依然是淚光閃閃。
演出再度獲得成功,劇場再次沸騰。500多位觀眾全部投了贊成票,20位評委一致被折服,紛紛亮出高分。演出結束后,觀眾久久駐足鼓掌。
評委會的一位專家感到非常震驚,他說:“我聽說這場戲征服過挑剔的北京觀眾,也知道該劇劇情沖突激烈、情節起伏跌宕、唱腔優美動聽、表演真摯感人,但是沒想到,真的沒想到還能讓南方的觀眾喜愛到這個程度。”
今年70多歲高齡的顧威導演曾執導過《雷雨》等多部獲得全國大獎的作品,他對自己執導的《天職》一直關愛有加。他說:“這部戲真正從生活中來,不是在賓館房間里瞎編胡侃出來的;沒有豪華大制作,反而遠離了物質化的污染,保留了豫劇的天然本色,每場30多次掌聲都是觀眾有感而發的。一個小小的縣劇團,卻演出了沒有污染的生活氣息和精神世界。主人公‘紀忠’履行了一個共產黨員、紀委書記的天職,這部戲也履行了戲劇的天職。”
是啊,小小的縣級劇團唱出了大劇目,早在2012年7月,著名表演藝術家李默然之子、北京演藝集團副總經理、中國戲劇家協會理事、北京戲劇家協會副主席李龍吟在北京天橋劇場觀看了演出后曾這樣評價:“這臺由河南省商水縣豫劇團演出的大型現代豫劇令我大吃一驚。以前我在專業劇團當演員時,不知道天高地厚,弟兄們經常出去看戲,看到不滿意的戲就說,‘怎么像縣劇團兒似的。’看了這臺戲,顛覆了我對縣劇團的不正確認識。縣劇團有大作為。”
在海門市政府舉行的答謝宴會上,連續兩場都觀看了該劇的中國戲劇文學學會副會長趙新葉這樣說:“感謝《天職》劇組,讓我們受到了心靈的洗禮和教育,我們誠摯挽留該劇組能多演幾場,讓更多的人感受廉政文化的力量和魅力!”之后,《天職》又受邀赴海門基層為群眾演出。
十年磨一戲,藝術無止境。反腐倡廉現代豫劇《天職》當然還走在精益求精的路上。但是,我們對她已經有了更多熱愛的理由。因為她所給我們心靈帶來的感動和收獲已是如此的豐盈;她所賦予這個時代的精神和意義已是如此的富足;她為我們追逐美麗“中國夢”增添了無窮的力量;她讓我們對共產黨人固有的清澈品質和崇高信仰有了更多的呼喚和期待。
“一部廉政文化的精品力作!”這樣的稱呼她當之無愧。本報記者 趙春喜【原標題:一部廉政文化的精品力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