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忠獻(1901-1950年)汝南縣官莊人。自幼出生在戲曲之家。其父王潤生是清末民初官莊集越調玩會班“地攤戲”會首。會拉會唱。其母雖是目不識丁的婦女,但敢于沖破封建社會的陳規舊俗跟戲班打大鑼。王在父母的影響下,13歲就學會了唱越調。20歲時汝南鄉師畢業在本鄉任小學教員,并在官莊小學辦起了宣傳隊,自編《口婆婆》教學生演出。1938年8月,汝南縣政府抗日巡回宣傳隊園領導不力而解散。經縣教育科長推薦,由王忠獻出任該隊隊長。從此,王走上了專業戲曲的道路。
王忠獻上任后治隊嚴格,他經常教育隊員說“唱戲如教書,教員教好學生在于身教。我們演員唱好戲首先要有好的品行”。他做事處處以身作則,對演員要求比較嚴格,因而威信很高,群眾對他十分敬重。
王忠獻具有真摯的愛國熱情。他主張宣傳隊要演振奮民心、積極抗日的戲。當時,由于抗日的劇目缺乏,他就積極組織全隊隊員自編。他首先創作出了《打倒漢奸》、《汝水雙鴛》等反映抗日救國的劇目。在《打倒漢奸》一劇中大聲疾呼:“中國人不愛國怎為中國人?日本鬼子殺我同胞怎稱友鄰”?據當時宣傳隊老隊員回憶,他在抗戰時期,共寫出現代戲劇本20多部篇,可惜現存無幾!其愛戲如癡。1943年他率隊到豫西洛陽、陜州、寶豐、魯山等20多個縣、市演出,曾受到當時河南省主席李培基的接見,并任命他為河南省軍管區抗日巡回兵役督察宣傳隊中校隊長。翌年,中原硝煙烽起,南陽失守。李培基令其棄隊逃往西安。王忠獻說:“中校軍銜我可以不要,但宣傳隊我決不能離開。”遂毅然領隊返回故里,繼續在汝南鄉下堅持宣傳抗日演出。至今人們提起他的抗日救國宣傳熱情,無不肅然起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