樊粹庭(1905—1966年)原名郁。出生于遂平縣潘莊的一個富裕之家。其父樊云香雖畢業于洛陽優級師范,但卻是一個恪守傳統儒學的知識分子,盼子”誠學至仕,光宗耀祖”。樊郁自幼上學,家教甚嚴。可他卻癡迷戲曲,常把感興趣的戲曲人物形象捏成泥人鬧戲,有時跑幾十里去看戲。為此曾多次受到老師和家長的訓斥。祖父恫嚇他說:“再這樣下去就把你扔到井里去!”但這也并沒有改變他稚心神往的志趣。1919年,14歲時方更名樊粹庭。到省城開封入“河南留學歐美預備學校”讀書,后轉入“中州大學”。大學畢業后首任于河南民眾師范學院,講授戲劇理論。從教數月后到河南教育廳任“社會教育推廣部”主任。在職期間,為把科普工作做好,他花費數年時間,走遍河南九州八府,收集大量的民習民俗和生括素材,為以后的戲劇創作積累了極為豐富的資料。20年后,他在和摯友交談時說:“如果沒有當社教推廣部主任那段時間的社會調查,我實難寫出象今天這樣的劇本來”。
三十年代時,河南梆戲景況凄涼,樊接受籌辦梆戲團任務時,其父反對,又與他斷絕了父子關系。他為了振興梆劇事業都置此不顧,竟于1934年從教育界募捐銀洋一萬塊,毅然創辦了開封”豫聲劇院”,通過《凌云志》、《柳綠云》,《義烈風》等劇目,在表演、舞美、音樂及經營管理等方面,進行了全方位的改革和創新。抗日戰爭爆發后,1938年4月他把“豫聲劇院”改為“獅吼旅行劇團”(取醒獅怒吼之意)。帶領陳索貞、趙義庭等 一批演員,旋經商丘復西向內鄉馬山口,住在破廟里招集舊部繼續進行編戲排戲活動。此間,他曾奮筆寫出《克敵榮歸》、《巾幗俠》、《殲毒記》等抗日救國劇目。
1940年8月,樊率團赴西安。演出打響之后,經濟上也略有轉機,便在王府街封自模先生的“夏聲劇院”后院蓋了一個簡陋的露天劇場,并將“獅吼旅行劇團”更名為“獅吼劇團”。1942年,抗日戰爭進入到最艱難的階段,河南又遭“水、旱、蝗、湯”之災,河南藉演員思想波動。盡管樊先生仁慈大度,終因時局攏絡不住部分演員之心。就在這時,家父和一位頗有勢力的結拜大哥聞訊相繼規勸,威脅,要他“迷途知返”。但他卻矢志:“決不回頭,樊某人不干出個名堂誓不為人。混好了,親戚是親戚,朋友是朋友,混砸鍋了我誰也不見。是父母妻子,我也不去丟他們的人!”他鐵上心來,克服困難,從難童中招收學生,又創辦起一個“螄吼兒童劇團”。為辦團樊賣掉自己所有家當,和學員同甘共苦,日夜教練。聘請著名京劇教練韓盛岫和“易俗社”尖子演員為學生練功、教戲,甚至把著名京劇演員徐碧云和尚小云的徒弟楊榮環也重金禮聘來給學生傳藝,從而使這一新生的“獅吼兒童劇團”很快成長為舞臺嚴整、武功見長、唱腔動人的新型的藝術表演團體。
建國后的五十年代,樊先生創建的“獅吼劇團”歸屬于西安市。他又積極創作出配合鎮反運動的現代戲《法網難逃》,編導了《宋景詩與武訓》、《再生鐵》、《楊柳樹》、《呂四娘》、《紅珠女》、《一斤糧票》等劇。畢其一生,樊先生共創作劇本37部,改編劇本21部。最有影響的劇目如《凌云志》、《義烈風》、《滌恥血》、《三拂袖》、《霄壤恨》、《巾幗俠》、《柳綠云》等,幾十年盛演不衰,被群眾譽為”樊戲”。并培養出大批優秀演員,對豫劇的提高和發展、繁榮做出了巨大的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