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報記者張廣智通訊員孫聯邦
“駐馬店”三字源于古驛站發端于此。古有天之中,今有駐馬店。駐馬店設驛于漢代,肇始于明清。悠悠驛道,千古流芳;皇家驛站,道國之尊。以上蔡縣、正陽縣京港澳高速公路引線的正式開通為標志,如今的駐馬店正在把四通八達的交通優勢上升為區位優勢。站在洪汝河與京廣高鐵的交會處,透過歷史與現實的風云際會,我們仿佛看到一大群駿馬沿著古驛道向我們飛奔而來,把我們的想象拉回到遠古的驛道。驛城,中國驛站文化的發源地,正在規劃建設以古驛站文化旅游為主導的特色商業區。頗具特色的中國一流驛站文化博物館,將打造城市文化的制高點,提升驛站文化的輻射力、感染力和吸引力。駐馬店的千年古驛站、古驛道的“再生”,將吸引全國各地的游客“策馬揚鞭”,慕名而來。
上世紀60年代的駐馬店火車站(資料圖)。 1905年,京漢鐵路開通。在古代皇家驛站舊址上,設立了駐馬店火車站,人們的出行更加方便。
四通八達的交通網仍有古驛站、古驛道的蹤影
“駐馬店”這個名字注定是與驛道、驛站分不開的。如今,滄桑歲月淹沒了黃塵驛道,暗淡了刀光劍影。在天下之中這片土地上,當年的金戈鐵馬,縱橫馳騁都已隨風煙消云散,唯有駐馬店依然鑲嵌在歷史的坐標系上,提醒著人們,這里曾經是策馬揚鞭的古驛道、繁盛一時的皇家驛站所在地。駐馬店自古就是天地之中,居華夏之腹地,扼九州之通衢,維天下之大勢,系八方之通達。這里曾以道為國,連南貫北。
駐馬店是中國道路和造車文化的發源地,華夏交通樞紐,商賈云集之所,自古就有“得中原者得天下,得天中者得中原”的美譽。黃淮學院天中歷史文化研究所所長、副教授郭超告訴記者,如今的駐馬店,以上蔡縣、正陽縣京港澳高速公路引線的正式開通為標志,正在把四通八達的交通優勢上升為區位優勢。俯瞰天中大地,一條條高速公路、干線公路、農村公路和京港澳高速公路、京廣鐵路、京廣高鐵,猶如一條條活力四射的生命線,連通全國的交通動脈,激活著中原市場。有了這一條條生命線,駐馬店一幅幅宏偉藍圖正在繪就,一批產業集聚區如雨后春筍,競相發力,迅速成長為助推駐馬店經濟社會發展的新的增長極。
駐馬店位于淮源山區與黃淮平原交會處、淮水北岸,是中國南北氣候過渡帶,東西分水嶺,山分桐柏伏牛,水分漢水淮河,食分大米小麥,地分楚河漢界,自古為天下要塞,楚豫咽喉之地。如果細細思量一下,駐馬店如今四通八達的交通網,仍有千年古驛站、古驛道的蹤影。那么,這些古驛站、古驛道與駐馬店有哪些歷史淵源呢?古驛道與今天的京廣鐵路走向基本一致文化學者劉九偉通過大量的考證、研究后認為,古道國在今確山縣境內,其古城遺址在今確山縣北的古城鄉古城村。道國取此名恐怕與道路有很大的關系。道國所處的位置正在中國中部縱貫南北的交通要道上。道國以北是房國(今遂平縣境),房之北是柏國(今西平縣境),柏之北是胡國(今漯河市境),胡之北是許國(今許昌市境),許之北是虢國(今新鄭市境),由虢國渡過黃河至衛國(今淇縣境),衛之北為殷墟(今安陽市境),過殷墟到達邢國(今河北邢臺市境),由此直通幽燕大地。而由道國向南為申國(今信陽市境),由申向南過豫南三關之直轅(今武勝關)、冥厄(今平靖關)二關,直達隨國(今湖北隨縣境)。由隨地至漢口過長江,南走巴陵(今湖南岳陽市境),經長沙(今湖南長沙市),越衡山(今湖南衡山縣境),到臨武(今臨武縣境),直通嶺南交趾(今廣州市)。
可見此路有三關(直轅、冥厄、九里關)之隘,直通鄂、湘,進入嶺南。北有黃河之險,扼控鄭、洛,雄視幽燕。同時,這條道路像一條中心線一樣,將中國分為東、西兩部分。而道國北通河南、河北兩省,南接湖北、湖南兩地,正處于“兩河”、“兩湖”交通的中心部位。因此,其戰略位置的重要性就可想而知了。劉九偉認為,這條古道在堯、舜時代就有了。在漢代,這條古道已沿途設立了官方驛站,站中備有驛馬,驛馬日夜兼程,為皇家運送貢品以及官員士宦往來南北。原由道國所轄的苧麻村后來就變成了官方驛站。今駐馬店市政府所在地就稱為驛城區。令人嘆為觀止的是,這條古道與今天的京廣鐵路(包括京港澳高速、京廣高鐵、107國道)的走向基本一致,許多地段如出一轍,至今這條縱貫我國中部南北的交通大動脈仍然是全國最為重要、最為繁忙的交通要道之一。
郵局、驛站的起源
春秋戰國時期,先后出現了上百個大大小小的諸侯國,僅我們駐馬店地區,就出現了蔡國、道國、房國、柏國、江國(又稱慎國)、沈國(又稱摯國,在今天的平輿縣)、呂國(在今天的新蔡縣)等數十個國家,加強經貿往來、信息交流、軍情快遞和民間通信成為當務之急。各諸侯國尤其是當時號稱“金磚七國”的楚、齊、燕、韓、趙、魏、秦,都在國內設立了“郵”,也就是郵政局的前身。
它的任務是負責國與國之間公文、書信的傳遞,國內近距離的物流、信息,情報的傳送選派專人步行傳遞。文書的傳送辦法,是沿政府規定的路線傳送,由郵遞員一站一站接力傳達下去。到了南北朝時,開始流行郵遞員騎著馬沿國道傳送物流、情報、信息,那時沒有自行車、摩托車、電動車,馬是最時髦的交通工具。《晉書》載:太和二十一年(497年)八月,北魏孝文帝率大軍從洛陽出,引兵直趨驛城,彭城、王勰等三十六軍前后相繼,眾號百萬。兵至,入住駐馬驛。后班師回朝的孝文帝來到驛城,與群臣在駐馬驛的方丈竹堂飲酒賦詞。
就這樣一代一代傳下去,眨眼間到了隋朝、唐朝。經過近百年的積累之后,到8世紀前期,唐帝國進入全盛階段。唐玄宗李隆基前期,在姚崇、宋璟等賢相的輔佐下,社會穩定,經濟繁榮,文化發達,史稱“開元盛世”。于是,唐朝開始興建“國道”,公路每隔一定距離,設個驛站,讓郵遞員和馬匹歇腳。唐朝出現了真正意義上的國道,正式設立了驛站。唐朝還明文規定了驛站的任務:一是負責國家公文書信的傳遞。二是傳達緊急軍事情報。三是兼管接送官員、安撫少數民族、平息內亂、追捕罪犯、災區慰問和押送犯人等各種事務。四是保障貢品運輸和其他小件物品的運輸。唐朝時期的驛站遍布全國,像一張大網密布在全國交通大道上。
古代駐馬店的驛路交通
早在漢朝的時候,駐馬店就開始出現原始的官道、驛站了,當然,那時候駐馬店還不叫駐馬店,叫汝南郡。漢朝時的驛站稱汝南驛,以汝南郡為中心,有四條官道、商道。一條是從汝南經漯河臨潁到許昌,一條從汝南經梁山伯、祝英臺的老家馬鄉鎮(今梁祝鎮)到漢口,一條是從汝南經泌陽到南陽,一條從汝南經許昌到洛陽。許昌當時是曹魏的都城,所以,汝南到許昌這條官道就成了戰略要道。另外,從汝南到朗陵(今確山)有一條省道。讀過《三國演義》的人都知道,里面有一段劉、關、張三兄弟古城相會的故事,講的是劉備從河北經安陽、許昌到汝南,然后從汝南到朗陵,與關羽、張飛相會的故事。曹操害怕劉備坐大,就派大將蔡陽沿國道一路圍追堵截劉備,結果蔡陽在朗陵被關羽斬下馬。
唐朝的時候,駐馬店先后用過四個名字,豫州、蔡州、汝陽、淮西。當時的交通四通八達,以汝南為軸心,有兩條大的國道,一是從汝南到開封,途經上蔡、商水、陳州(今淮陽)、許昌到開封,還可以經上蔡、鄢陵、尉氏到開封。二是從汝南到洛陽,沿途的站牌有上蔡、許昌、禹州、登封到洛陽,還可以走遂平、西平、郾城、襄縣、汝州到洛陽。
除了國道之外,還有一條重要的省道,就是從汝南到陳州的汝陳道,這條路有三種走法:一是經上蔡、商水到淮陽。二是經吳莊(今開發區關王廟康達工業園附近的界牌吳莊)、汝南羅店、商水到陳州。眾所周知,唐朝的時候,駐馬店有過一次著名的軍事戰役,被軍事家們稱為“李愬雪夜入蔡州”。李愬雪夜奇襲蔡州,走的就是遂平文成、關王廟康達工業園吳莊、羅店、三門閘這條線。三是經十八里廟、萬冢、廟灣、項城、秣陵鎮到陳州。
駐馬店這個名字是從哪個朝代開始叫起來的
“駐馬店”這個名字正式叫起來是從明朝開始的。明成化十年(1474年),明朝皇帝明憲宗把弟弟朱見澤分封到汝寧府,史稱崇簡王。汝寧府在明朝時是省一級的行政管理機構。汝寧知府朱見澤是當時汝寧府的最高行政長官。汝寧府管轄現在信陽市的9個縣,和現在的確山、正陽、汝南、上蔡、新蔡、西平、遂平,以及安徽淮河以西地區。泌陽當時歸南陽知府管轄。
崇簡王朱見澤喜歡游山玩水。每有空閑,他就帶著孩子老婆、王公貴族到老樂山、金頂山、盤龍山一帶游玩,而后乘車回到他的別墅。他的別墅建在現在駐馬店火車站附近的一個村莊,這個村莊的名字叫苧麻村。后來,崇簡王上奏皇上,說想在苧麻村附近設個驛站。他的皇兄很快就批準了。后來,人們用“苧麻”的諧音“駐馬”,“駐馬店”這個名字就開始被人們叫了起來。
明史載:成化十年(1474年),明成化帝朱見深命崇簡王朱見澤就蕃汝寧府,遂設立駐馬驛站。后房縣劉通、石龍作亂,皇帝朱見深御駕親征平息民亂,回師駐馬驛,大宴三軍,從此駐馬驛成為皇家驛站。明朝的驛站分工明確,驛站分驛、站、鋪三部分。驛是官府接待賓客和安排官府物資的運輸部門。站是傳遞重要文書和軍事情報的部門,為軍事系統所專用。鋪由地方府、州、縣政府領導,負責公文、信函傳遞的部門。因為崇簡王朱見澤的皇親身份,所以,后來人們又稱駐馬驛站為“皇家驛站”,稱崇簡王朱見澤為“駐馬店之父”。
1905年,清朝開通了北京到漢口的京漢鐵路,駐馬店被設為站點,至此,汝南在歷史上位居駐馬店地區交通樞紐的老大地位終于讓位給了駐馬店。翻過古驛站、古驛道的歷史,遠離車轔轔、馬蕭蕭的年代,我們清楚地知道,屬于古驛站、古驛道的時代已經終結,歷史掀開了新的篇章。如今,四通八達的高速公路、鐵路替代了漫天黃沙的古道,功能齊全的車站替代了古老陳舊的驛站。人們從駐馬店出發,北到北京,南至廣州,朝去夕歸早已變成現實。(原標題:歷史從天之中“策馬揚鞭——回望駐馬店的千年古驛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