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樂縣目連戲,堪稱命運曲折。
張占良介紹,目連戲歷史悠久,北宋時就已經從開封傳到南樂了,南樂目連戲的發展也經歷了幾起幾落。解放前,南樂縣目連戲特別興盛。建國后,因為全國都在發展經濟,目連戲一度式微。1960年,村里的一些老藝人又自發組織起來唱戲,但文革開始后目連戲被批為“牛鬼蛇神”,禁止演出。1984年被省里普查后,才逐漸又繁榮起來,尤其是2006年被列為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后,南樂縣目連戲被更多人知道。
南樂目連戲其實就是前郭村目連戲。長期以來,前郭村目連戲都在張占良的家里排練,張占良家遭遇不能蓋房的變故后,目連戲也跟著遭殃。如果不是南樂縣文化局幫忙,恐怕演員們早都散了。更讓演員們擔心的是,如果長期沒有場所,國家不僅不會給資金補貼,而且還有可能取消其國家級非遺項目身份。
“目連戲是南樂縣唯一一個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如果因為沒有場所被取消,那就太可惜了。”南樂縣文化局相關負責人說。
演員們告訴記者,現在鄉里、村里都不支持在張占良家蓋目連戲場所。在村委會部分干部看來,國家每年都會給張占良很多錢,好處不能讓一個人獨占,村委會想讓目連戲場館建好后,將村委會辦公場所也搬進去。而寺莊鄉政府則稱自己有演出場所,但要求縣文化部門出錢給他們配齊相關設備。張占良的這一說法,也得到了其他演員們的認可。
張占良對記者說:“實際上村委會真想錯了,國家給目連戲的補貼從來都沒到過我手里,都在南樂縣財政部門!”對此,南樂縣文化局的人也肯定了張占良的說法。
救救“中國戲曲活化石”
張占良介紹,目連戲歷史悠久,被稱為“中國戲曲活化石”,因專演《目連救母》而得名,是中國戲曲史上第一個有證可考的劇目,因此被視為戲曲的鼻祖。
南樂縣文化局相關負責人介紹,目連戲是發源于河南的古老劇種,南宋以來廣泛流行于安徽、四川等南方諸省。南樂目連戲集戲曲、舞蹈、雜技、武術于一身,有鋸解、磨研、吞火、噴煙、開膛、破肚帶彩特技和盤叉、滾叉、金鉤掛玉瓶、玩水蛇、挖四門等舞蹈動作及金剛拳、武松采花拳、五龍出動拳諸多拳路,服裝、道具、化裝、表演均有獨特之處。由于深藏民間,至今仍保留粗獷、原始的本來面目。唱腔初為花鼓調,明末大平調興起后,因其動作大,架子大,真刀真槍,雄渾豪放,適宜目連戲的武打表演,故自清代改為大平調。目連戲既可登臺演出,又可扎揚表演,游街時鼓樂齊鳴,三眼槍助陣以壯行色。
2006年,目連戲經國務院批準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2008年年初,文化部公布第二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代表性傳承人,目連戲藝人張占良、賀書各入選。
“如果能給我們找個演戲的地方,我這個老房子就不要了。”采訪結尾,張占良無奈地說,他寧愿將自己剩下的時光都奉獻給目連戲。
“救救我們的目連戲吧!”南樂目連戲團隊員們異口同聲地對記者說,他們希望早報能幫忙呼吁,從而引起社會的重視,能夠為目連戲建一個場館,讓他們有固定的排練、演出場所,進而將國家非遺項目的名號給保持住,將這個古老的劇種傳承下去。(記者 袁冰潔)【原標題:南樂縣目連戲:排練無定所 傳承陷危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