甲骨文主要指殷墟甲骨文,又稱為“殷墟文字”、“殷契”,是殷商時代刻在龜甲獸骨上的文字,也是中國已發(fā)現(xiàn)的古代文字中時代最早、體系較為完整的文字。甲骨文于清朝末年1899年被古董商、金石學家王懿榮所發(fā)現(xiàn)。由于古董商的有意隱瞞,在較長時間內(nèi)未被學界了解其出土地。直到1908年才被羅振玉查訪清楚其真正來源地為安陽殷墟(今河南安陽小屯)。隨后在殷墟(河南安陽小屯村)開展了大規(guī)模挖掘,有大量的龜甲和獸骨出土,加上別地的零星采集,至今已收集十幾萬片,其中單篇文章最長者達百余字,可以看出應用文雛形。
甲骨文繼承了陶文的造字方法,是中國商代后期(前14~前11世紀)王室用于占卜記事而刻(或?qū)懀┰邶敿缀瞳F骨上的文字。殷商滅亡周朝興起之后,甲骨文還延綿使用了一段時期。
點擊數(shù):次 總張數(shù):18張 來源:印象河南網(wǎng) 作者:C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