焦作絞胎瓷原產于焦作市區北山里當陽峪村,這種名瓷工藝,已失傳近千年之久。據考,焦作地區絞胎瓷的制作,始于唐代后期,毀于北宋末年戰亂。在宋代,當陽峪瓷窯是與北方定窯、汝窯相媲美的著名民窯,絞胎瓷為其代表性的特色產品之一。絞胎瓷,又名透花瓷,它工藝特殊,瓷胎具有變化無窮、自然流暢的紋理,類似木紋、席紋、麥穗紋、鳥羽毛紋等花紋,是中國古代獨樹一幟的傳統工藝。修武縣為恢復古代名產,特組織科研人員致力于絞胎瓷研究,廣泛搜集了有關宋代當陽峪的文字圖片資料,求得了比較準確接近于古代當陽峪的配方。成功復興了這一古老工藝。...
本期概述
本期主要介紹焦作絞胎瓷的特點和唐代絞胎瓷的傳世作品。絞胎工藝是當陽峪窯的特殊之作,羽毛紋對稱整齊有序,木理紋似木紋流暢,水波紋如行云流水,編織紋如草編、竹編般逼真,還有條帶紋、石理紋、樹葉紋、麥穗紋、蒂紋、渦紋等,開創了我國陶瓷胎變裝飾的先河。絞胎裝飾,由胎而生,表里如一、五彩滲化的效果,構成了絞胎瓷的特有韻律,巧奪天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