宜溝的由來故事
2013/4/7 9:08:27 點擊數:
【字體:大 中 小】
巫醫取泉水醫曹丕,魏丈帝飲命宜師溝
三國時期,群雄割據。公元200年,曹操之子一一曹丕,廢漢稱帝, 以魏為號,改稱魏文帝,定都洛陽.為鞏固其**,他經常出巡各地.一次在出巡之后,匆匆返國途中,至湯陰縣南宜溝附近,感到頭暈目眩,突然病倒,部卜髓從驚慌萬分。為給其治病隨從們忙四下尋醫問藥,結果尋得一位當地很有名氣的巫醫,巫醫問明病情,深思后二話沒說,直奔城北水溝,面可源頭.行三拜九叩大禮,然后取河水與軍卒,并囑咐軍卒獻魏王飲之,隨從小敢怠慢,忙獻于曹丕,曹丕飲后果然覺得精神大振。少頃,便痊愈如初。其實曹丕并不是得了什么大病,只是因急于趕路,身體困乏,再加上天氣炎熱,肝火內盛。導致頭暈目眩、四肢無力,而城北水溝之水源于山泉,含有多種礦物質,且水冰涼,勝似冰鎮過的礦泉水,故而正好對癥。曹丕飲河水病愈,大喜,曰:真乃神水,宜師之溝矣!故而,冷泉遂改名宜師溝,此事傳開后,常有人到源頭取神水醫治百病。宜溝鎮相傳明朝時期改名,距今有一千八百年的歷史。
責任編輯:C006文章來源:印象河南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