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另类自拍/综合av网/69re在线观看/国产一区二区三区四区精

您所在的位置是:印象河南網 >> 安陽 >> 當代安陽 >> 展示我家鄉 >> 瀏覽安陽

太行深處王相村

2013/10/12 16:35:07 點擊數: 【字體:

    內容提要

    林州市石板巖鄉有個王相巖,巖下有道王相溝,溝中有個王相村。別看村莊不大,歷史積淀卻異常深厚。周邊環境也獨具特色,名揚華夏的旅游勝地——國家AAAA級景區太行大峽谷王相巖景點即在此地。今年6月21日,河南省住房和城鄉建設廳網站公示,將其擬定為全省首批傳統村落之一。

    王相村地處太行腹地大山深處,環境幽雅空氣淸新,歷史上曾有多個歷史人物在此留下了足跡。

    商王武丁和宰相傅說

    相傳,在3300多年前的殷商時期,第22帝武丁,曾在這里與奴隸出身的宰相傅說會見面談。王相村名緣此而生。

    武丁是小乙的兒子。小乙死后,武丁雖繼承了王位,卻沒有臨朝聽政,把日常政務交給丞相處理,自己堅持守喪3年。他利用3年守喪時間,一面深入民間體察民情,一面物色治國安邦人才。有一天,終于在殷都城西大峽谷中,發現了一位見識超群的賢人傅說。可惜這傅說是個奴隸,若冒然提拔,必遭群臣非議。后經反復思考,他終于想出了一條妙計……

    守喪期滿后,武丁上朝主政。他在接受百官朝賀時,當著眾人的面說:“朕夜得一夢,夢見先帝成湯,賜朕一賢相名叫傅說,先帝說,如得此人,吾朝必盛。”接著,便將傅說的相貌敘述一番,讓畫師畫出肖像,在百官中逐一核對。結果,沒一人與其相同。武丁又問怎么辦?大臣們說,只有到民間去找。武丁遂派人帶著肖像去民間查訪,終于將傅說請到了朝中。

    武丁當著眾人的面說:“此人便是先帝舉薦之人。”

    群臣問其姓名,當得知是傅說時,便同聲相賀。武丁遂任命傅說為相。

    傅說沒辜負武丁厚望,在任期間,他殫精竭慮、勵精圖治,協助武丁把商王朝治理得井井有條,逐步走上了昌盛之路。史料記載,武丁在位共59年,這段歷史被后人稱為“武丁中興”。

    東漢朝臣夏馥

    夏馥,字子治,陳留圉人。東漢桓帝、靈帝兩朝,宦官獨擅朝政,引起了世家豪族官僚們的痛恨,反對宦官專權的事件層出不窮。由此引發了兩次宦官大肆鎮壓官僚勢力的行動,史稱“黨錮”事件。第一次發生在桓帝延熹九年至元康元年(公元166年—167年),被捕者達200余人。漢靈帝建寧二年(公元169年),第二次黨錮事件發生,百余人被殺。夏馥、范滂、張儉等人俱被誣陷,朝廷將他們定為主犯,向各州郡下令緝捕。張儉聞風而逃,連累十多人蒙受重刑,夏馥得知將他定為首犯,乃自剪須發改變形貌,逃到了林濾山太行大峽谷中的王相村,隱姓埋名,給冶鐵之家當雇工,整日煙熏火燎,時間長達3年。面貌外形變異,最終死于山中。

    《后漢書》載:“夏馥,陳留人。桓帝時……被誣陷。詔下州郡捕為黨魁……,自剪須發變形,入林慮山中隱名匿姓,不認家人,黨錮解而卒。”說的即是此事。當地有一水井,久旱不竭,久雨不溢,傳為夏馥所遺。

    明代道士趙得秀

    趙得秀,號九峰,河北肥鄉人。林州舊志記載,明朝嘉靖初年,道士趙德秀云游到此,在當地筑路造橋,建樓修屋,碾藥煉丹,修身養性。一日掘地見一陶器,上書有漢夏馥及同隱者5人姓名,因厭其物,將罐砸碎。罐上之人名遂之失傳。

    關于趙得秀其人,當地留有他的諸多遺跡和傳奇故事。王相巖懸橋便是其一。 在王相村西的懸崖峭壁間,有座令人觸目驚心的懸空古橋,因它高懸在太行山腰,故稱“王相巖懸橋”。

    橋長20米、寬50米,是道士趙得秀為擴大山間坪地修建的。

    俗話說:“橋是架在空中的路”。在溝壑遍布的林州山區,建座橋梁并不稀罕,而此橋建得也有點過于玄乎:從溝底仰望,清晰的橋眼,猶如一個碩大的山洞,鑲嵌在數百米高的懸崖之間;入橋下巡視,在橋礅和券頂部位,體大如牛的巨石比比皆是。當時一無現代化施工設備,二無寬敞的施工場地,在這雙足難立之地,先人們究竟是怎樣用自己的兩肩和雙手,將這一塊塊巨石壘砌成橋的?至今仍是個令人費解的謎。因當初建造這座橋的人是個道士,民間便稱他叫“老道”,并把他住的地方叫“老道巖”。《重修林縣志》有傳:“趙德秀,號九峰,(河北)肥鄉人,有道術,明嘉靖中,隱居王相巖,涵真煉性,丹爐藥碾遺址尚存。”

    明嘉靖四十三年(1564)《創修王相巖記》碑文記載:“自(仰天)池東北懸梯三蹬,始達于巖之坪,內修山門一座,玉皇閣一座,五元朝氣洞一處,懸橋洞一處……始于嘉靖乙丑(1529),訖于嘉靖甲子(1564),經30余年,非德秀立志堅苦,難以有成矣!”。

    由此可以看出,王相巖的“懸橋”等建筑物,是經過數十年的艱苦努力才建成的。而民間傳說中的趙德秀,卻是個神通廣大能力非凡的人物。說他在王相巖煉神藥、服仙丹,運行五行浩氣,修得驅石神功,能用“趕山鞭”驅趕山石,才建成了這座世間罕見的九拱懸橋。

    傳說終歸傳說,它原本就沒打算負什么歷史責任。不過,王相村西的這座懸橋,確實修得有點非同尋常。也正因如此,它才成了今日王相巖景區的一個著名景點。

    清代兵部侍郎許三禮

    許三禮,字典三,號酋山,河北正定人。自幼隨先祖遷居彰德(今安陽市),受業于名人孫奇逢門下,苦讀于林濾(今林州市)黃華山。清順治十四年(1657)考中進士。歷任康熙朝浙江海寧知縣、福建道監察御使、通政司右參議、大理寺少卿、順天府尹、都察院左副都御使、兵部督捕右侍郎等職。康熙三十年(1691)正月初九日病逝。

    許三禮在世時,曾數次攜友游覽王相巖,對當地風光贊嘆不已。寫下了七言律詩《王相巖夏馥隱處》一首。文曰:“云木蒼蒼擁石巖,衣冠如在拜遺龕。原因避地留淸醒,豈為全身戀翠函。澗積冰霜余凜冽,室容星月恣幽探。當年土穴逃名者,遜爾峰頭飽夕嵐。”其祖父司寇公,足跡踏遍峨嵋、三峽,歸來行至王相溝內,有感而言:“此家山也,十數年后,吾將在此擇一勝處以終老,學山中草木養吾年”。 許三禮遵循祖訓,在當地買下地皮一塊,于九拱懸橋上蓋了座避暑樓,每逢酷暑季節,便攜帶家人來此避暑度夏。此樓目前基石還在,遺址尚存,有碑文曰:“夫山靈始于夏馥,后復荒于九峰(指道士趙得秀),今則為余家別墅矣”。 此碑現存當地,為縣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石墻石頂石板房

    王相村地處太行大峽谷的腹地,是王相巖風景名勝區中的一個重要景點。此地山頂至谷底的高差可達800~1000米,行人至此,空間的閉合感和整體感十分強烈。村莊周圍分布著多個剝蝕臺階,前臨深澗,背倚巖壁,兩側偉崖環抱,眼前秀峰相迎,正符合古人理想的“風水” 模式。反映了人們對安全、穩定生活環境的向往和追求。正因如此,才引來了一個個或隱居避難或游山玩水、安亨清閑的歷史人物。

    如今的王相村,面貌依然特色獨具,整個村落淹沒在樹木叢生、鳥語花香的林海之中。村中有王相祠堂、書畫院、碑林、高3.2米的傅說塑像,山頭上有千年古木王相樹等。村民們住的是石頭砌的墻、石板蓋頂的房子,走的是石頭鋪的街道,打麥場、打谷場全是石板鋪面。院里是石引路,周圍是石院墻,加工糧食用的是石磨、石碾,廚房壘的是石鍋臺……有民謠說:“王相村,石板房,石墻石頂石過梁,石檐石柱石佛像,石碾石磙石磨房,石盆石槽石碓臼,石凳石桌石板床……”。其實,王相村的前輩們,當年建造石板房,也是出于一種無奈的選擇,他們為了生存,用勤勞的雙手就地取材,一錘一鉆將天然山石破解成塊塊料石,壘砌成墻,一鋸一斧將山間樹木制成梁、檁、木椽,用鐮刀割荊條,編成坡笆,上用麥秸泥抹平,然后再采集茅草搭苫屋頂,名曰“草房”。 豈不知,峽谷內的溜山風暴戾無常,一場暴風雨過后,房上茅草就會被刮掉大半,弄得夏不避雨,冬不御寒。然而,先人們并沒被困難嚇倒,他們認真總結經驗教訓,因地制宜就地取材,才將草房改成了石板房,從而成了中原地區乃至全國的一處獨具特色的原始民居標本。


責任編輯:M005文章來源:安陽晚報(2013-10-08)
0
相關信息 沒有記錄!
著名人物 沒有記錄!
精彩展示 沒有記錄!
評論區
友情鏈接 商都網 中國網河南頻道 印象河南網 新華網河南頻道 河南豫劇網 河南省書畫網 中國越調網 中國古曲網 博雅特產網 福客網 中國戲劇網 中國土特產網 河南自駕旅游網 中華姓氏網 中國旅游網 中國傳統文化藝術網 族譜錄 文化遺產網 梨園網 河洛大鼓網 剪紙皮影網 中國國家藝術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