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月15日(農(nóng)歷正月十六)是一年一度的安陽橋古廟會,逛廟會少不了要走親訪友。對于居住在安陽橋周邊的居民而言,籌備家宴成為他們正月里一件重要的事情。
當天,記者走進安漳大道某小區(qū)張大娘的家中,探尋幾十年來安陽橋古廟會宴席的變遷。
20世紀70年代:燴菜是宴席的主角
“那時候,趕廟會是比過年還重要的事情。”張大娘說,每年農(nóng)歷正月十六,老家的親戚都會過來趕廟會,少說也有二十多口人。
20世紀70年代,張大娘一家老小居住在面積不大的平房里。“家里一下子來了二十多口人,別說坐的地方,有時候連站的地方都不夠,中午大家吃的就只有燴菜和花糕。”張大娘說。作為女主人,張大娘是當天宴席的主廚,丈夫在一旁幫忙,孩子們早跑到外面逛廟會了。“那時候家里經(jīng)濟條件不太好,買不起大魚大肉,就將過年剩下的皮渣、酥肉和白菜燴到一起。”張大娘說。雖說吃得簡單,但每年張大娘都會提前一個星期張羅這頓飯菜。“開飯的時候,有人坐著,有人站著,雖然條件艱苦,但親戚朋友能團聚一次,大家都非常高興。”張大娘說。
20世紀90年代:八盤八碗上宴席
到了20世紀90年代,張大娘家搬進了樓房,生活條件也越來越好,招待客人的宴席成了八盤八碗。“擺上兩大桌子菜,男人坐一桌,女人、孩子坐一桌,男人相互勸酒,不喝醉幾個絕不罷休。”張大娘說。
宴席豐盛了,準備起來也就復(fù)雜多了。“那時候,提前幾天就得列菜單,看家里缺啥就買啥。”張大娘說,“孩子們已經(jīng)長大成人,都能幫著干點兒家務(wù)活,親戚朋友來了也會幫忙,所以準備兩桌飯菜不算啥。”物質(zhì)生活的豐富不光體現(xiàn)在宴席上,串親戚帶的禮物也越來越上檔次。張大娘告訴記者,二十年前,親戚趕會到家里拎的是油條或糕點,如今已換成了飲料和營養(yǎng)品。
今年:重營養(yǎng)更重健康
“現(xiàn)在到了正月十六,親戚朋友來我家的人還是不少,除了趕會之外,就是來家里看望我。”張大娘說,如今她已經(jīng)把主廚的位置讓了出來,全交給孩子們張羅。準備宴席也不用提前幾天忙活,家門口的超市天天開著門,想買啥隨時能買。
今年農(nóng)歷正月十六這天,張大娘家同往年一樣擺了兩桌宴席,雖然依舊是八盤八碗,但飯菜的內(nèi)容卻不再是大魚大肉,而是葷素搭配的營養(yǎng)美食。“皮渣、酥肉是咱安陽的傳統(tǒng)菜,這兩樣肯定得有,但各種新鮮蔬菜成了餐桌上的主角,多吃蔬菜,既營養(yǎng)又健康。”張大娘邊笑邊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