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落腔”流行于河南北部安陽、內黃、清豐一帶,由地方民歌小調發展而在。以其曲調輕快歡樂,故又名“樂腔”。系豫北地區古老而稀有的劇種之一,是在民間曲藝蓮花落基礎上形成的。它既非弦索腔遺存,又非弋陽腔的改調歌之,也未躋身演鬧的梆子亂彈族群,而是選擇了獨特的發展之路,在地方民歌蓮花落的基礎上,由曲藝轉型為戲曲劇種,有著獨特的文化和認識價值,為人們提供了另類的研究課題。流行于長垣縣、滑縣、內黃一帶,由于所在區域地勢平坦、氣候宜人,從而形成了唱腔平穩、旋律優美、各種器樂伴奏和諧、地方色彩濃郁的特點,以方言演出的樂腔劇種,迄今已有近300年的歷史。
主要伴奏樂器為皮胡、竹笛等。唱調有平板、二板、三板、流水、懈板、捻板等,游場音樂類似河南曲子。劇目多為家庭生活小戲,如《藍橋會》、《安安送米》等,文詞通俗,表演富有生活氣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