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語典故】:愚不可及 (yú bù kě jí)
【成語釋義】愚:傻,笨;及:趕得上。原指人為了逃避眼前不利局面而假裝糊涂(愚蠢)逃避責任。后指愚蠢得別人比不上。形容愚蠢無比。
【成語出處】《論語·公冶長》:寧武子邦有道則知,邦無道則愚;其知可及也,其愚不可及也。
【朝歌淵源】寧武子,春秋時期朝歌人,生于衛懿公時,隨衛文公遷都楚邱,后為衛國大夫。
【成語故事】
寧武子,姓寧名俞,武是他的謚號。他是衛國正卿寧速之子,衛文公、衛成公時任大夫。衛懿公酷愛養鶴,荒廢國政,當時的大夫石祁子(石碏之后)、正卿寧速(謚號莊,又稱寧莊子)忠直賢良,兩人多次向懿公進諫,懿公置若罔聞。公元前660年冬,北方翟(狄)人攻衛,在滎澤(今浚縣西北)殺死率兵迎戰的衛懿公。噩耗傳到朝歌之后,石祁子與寧速保護衛公子申,率領衛國遺民730人連夜向東南逃去,后來在齊侯的幫助下,在漕邑(今滑縣東南)重建都城,公子申就是衛戴公。戴公很快死去,他的弟弟公子燬被立為衛文公,衛國也遷都到了楚邱。寧速為保全衛國宗祀立下大功,而寧武子隨父親離開朝歌,后來做了衛國大夫。
衛文公時政治相對清明,寧俞作為國家重臣,勤于國事,據《左傳》記載,曾多次代表衛國與諸侯結盟。由于當時大環境很好,很多賢良之士愿意為國效力,所以孔子說寧俞“其知可及也”。但是到了衛成公時,一方面由于成公個人昏庸無能,造成國政荒疏,一方面由于當年文公沒有禮待晉國逃亡的公子重耳(此時已是春秋五霸之一的晉文公),招致晉國武力威脅,結果成公被迫出逃在外兩年。在此期間,很多大臣看到衛國衰微之勢,紛紛抽身而去,另謀高就了。內憂外患之際,只有寧俞站了出來,憑借他的忠誠、勇敢和智慧斡旋于晉國和衛國之間,維護了衛國的尊嚴。有一次,晉文公要毒死衛成公,寧俞聞訊后買通下藥的人減小劑量,才保住成公性命?梢哉f,若不是寧俞,衛國的大廈怕是早已傾塌了。
在太平時代,寧俞的才智發揮也是一般人能夠達到的;到了亂世,人人只求自保,不愿出頭,以免禍患。而寧俞在國家最困難的時候仍然盡心竭力,不避艱險,在其他大多數人看來是愚蠢的行為?鬃诱f寧俞“邦無道則愚……其愚不可及也”,其實是對寧俞忠義之舉的高度贊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