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思邈,京兆華原(今陜西省耀縣)人,約生于隋開皇元年(公元五八一年),卒于唐永淳元年(公元六八二年),人們把他當做“神仙”,尊稱為“藥王”。他從小勤奮好學,七歲讀書,每日背育一千多字,有“圣童”之稱。到了二十歲,已精通諸子百家學說,既“善談莊、老”,又“兼好釋典”,學問非常淵博。隋唐兩代帝王屢次請他做官,他都“固辭不受”,而立志學醫。他小時候,體弱多病,要經常請醫生診治,“湯藥之資,罄盡家產”。周圍貧苦百姓,也跟他一樣,因為患病弄得窮困不堪,有的竟得不到治療而悲慘死去這些事,使他感到:“人命至重,有貴千金。一方濟之,德逾于此”(《千金要方》自序)。因此,他十八歲開始,就“志于學醫”,并下了很大的苦功,所謂“青衿(古學子所穿的衣,后稱入學的生員)之歲,高尚茲典。白首之年,未嘗釋卷”(《千金要方》自序)。經過這樣長期刻苦的鉆研,他的醫學造詣很深,成為隋唐時期醫藥界的佼佼者。
鶴壁五巖山為大唐藥王孫思邈采藥、煉丹、隱居、著書處,自然景觀優美,文化底蘊深厚。藥王洞全長 5000余米,分上中下三層, 洞內 彩石斑駁,鐘乳突兀, 晶瑩剔透。洞頂自然形成的龍、虎、佛像、孔雀等狀物 千姿百態, 妙趣橫生,鬼斧神工;洞底甘泉細流,四季如注。東魏石窟的雕刻刀法精美絕倫,為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