尖山與朝陽寺
2013/10/23 17:40:38 點擊數:
【字體:大 中 小】
尖山在淇縣城西北8公里的橋盟鄉境內太行山東麓,海拔603米,因峰高而尖,故名。亦名樓華山。南北長約2.5公里,東西寬約2公里。山體由寒武紀和奧陶紀石灰巖。白云質灰巖、紫紅色、黃綠色頁巖組成。
山上林木繁茂,溪水縈繞,景色宜人,山峰挺拔,巖石裸露,石骨聳削。有詩贊曰:“千峰晴靄,飄飄蔽云空,登高時寓目,身入碧云中”。
南側山腰有兩處自然形成的臺地。從東側山腳下向西沿山坡小徑步步高登,進入第一個山臺。這就到了聞名遐邇的朝陽寺了。朝陽寺八十年代中期開始修復。現已初具規模,有數十間廟宇,金碧輝煌,十分壯觀。北側石崖上有人工開鑿的坐北朝南石窟一間,洞高約4米,進深5米,寬6米,洞內原有石雕像佛祖像、四大金剛、十八羅漢。四大金剛在四角用肩抬著佛祖,十八羅漢分立兩旁,神態各異,形象逼真。石窟正上方有摩崖題詞一方,曰:“大隋開皇四年(584年),甲辰四月癸已朔廿日丙辰滎陽鄭元伯為人樂靜好山居,味道求真…敬營石室一間中,復顛造像八萬四千軀”。鐫刻的石佛大小各異,小的僅有指甲蓋大,刻工精細栩栩如生,可惜為文革時所毀,部分佛像移至摘星臺公園。洞外現存明代石碑兩通。另有摩崖題記云:“后涼龍飛二年(397年)重修”。由此可見朝陽寺創建年代還要早得多。題記上方就崖壁雕一尊側臥的彌勒佛像,身長1.8米余,臥高1米許,袒胸露乳,笑容可掬,造型優美,刻工細膩,為我國所罕見。臥佛上方的石縫中有柏樹一株,千姿百態,蒼翠絕倫,恰為臥佛之傘蓋。從此向東30米有一石窟,是王母娘娘廟。
出朝陽寺沿山道小徑向西 北上行,便到了第二個山臺。這里有一天然石洞高約2.5米,進深8米,寬7米,頂成穹形,時有水珠滴落,故稱滴水洞。洞前有廟宇三間。西南是“花臺”,崖壁上刻有“花臺”兩個盈尺行書大字。還有一方摩崖題記,上記避亂之事。崖壁下有船形巨石一塊,群眾稱之“救生船”。相傳黃河淹天時,王母娘娘下凡來救 人,所乘坐的就是此“船”。從滴水洞向西北就到了龍王廟。泉水叮咚清澈甘冽,順山坡潺潺流經朝陽寺,直至山下大洼村。相傳為殷紂王的飲馬泉。順山谷,攀登再上,峰回路轉,向上看壁立萬仞,向下看萬丈深淵。穿過“一線天”,繞過無底淵,攀上尖山脖,再登上峰巔。心曠神怡,視野大開,朝歌如畫的美景盡收眼底。
尖山后有著名的清涼庵,不知建于何時,看廟門石匾,清宣統年間又重修一次,遠遠看去清涼庵懸在半山腰,庵上紅旗招展,生氣勃勃。跨過小溪,穿過庵西凌空飛架之石拱橋,經21個石階便進入洞內,東進4米,轉向北,再上21個石階出洞,豁然開朗,便到了清涼庵。現有廟宇23間,結構嚴謹,基本按原樣修復,石碑數通,記修庵情況。庵后崖壁下有一清澈見底的山泉,久旱不竭,涓涓流至山下。石拱橋西崖壁下繞山頭有6個石洞。少有雕像,北頭一洞較深,可從東進去從北邊轉出。
尖山以它的古、秀、奇、特,吸引著八方來客,一年四季絡繹不絕。
責任編輯:M005文章來源:淇縣之窗
下一條:沒有了上一條:沒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