會客廳里的木質隔扇。
建筑外墻上雕刻的精美圖案。
建筑外墻上雕刻的精美圖案。
在浚縣屯子鎮西李村東西街上,一座始建于清朝道光年間的深宅大院在一片喧囂中悄然聳立。
這座宅院由一名叫李惇的村民帶領后人歷時數十載建成。原有建筑群規模宏大,布局嚴謹,成為留存后世的建筑藝術品。
近日,記者來到這里,與這座傾注著李氏父子心血的老宅進行了一次近距離的交流。
歷三朝建成九門相照”豪宅
“大院坐北朝南,自東向西由三個相同院落組成,每個院落一進三院,占地面積約2900平方米。”提及老宅,李惇的第五代后人李學林說。
“你看,后院主樓前的這塊地和配房旁邊的路,土是近些年才填的,原本從前院到后院,地勢是依次升高的,可以防止被水淹,修建的難度很高。這里的房子幾乎全部用條石青磚砌成,制作和搬運起來耗時耗力。墻頭的石雕個個精美,都是工匠一鑿子一鑿子刻出來的。”李學林告訴記者,不僅如此,這座老宅還嚴格遵循大戶人家的建筑格局建造,前、中、后院共分六路,每條中軸線上各開九道門,俗稱“九門相照”。
“據說,在乾隆年間,一位獲得黃馬褂的重臣把這塊地賞給了李氏祖先,李氏一族在這塊地上耕種勞作,漸漸富裕起來。到了我爺爺的爺爺李惇時,開始修建這座宅院,先后經歷了道光、咸豐、同治三朝。經過不斷擴建、增建,這座建了幾十年的大宅才有了后來的規模。”李學林說。
精雕細刻的珍貴遺存
不論是會客廳、中院、主樓,還是配房,記者仔細觀察,發現外墻四角都刻有精美的石雕,圖案多為“蓮花童子”、飛鳥神獸等,門頭上也刻有祥云圖案,雖歷經百年風雨洗禮,仍韻味十足。
不僅石雕精美,木雕同樣令人稱絕。推開前院會客廳的木門,門口的木質隔扇在陽光的照射下映出各種精美的圖案。抬頭望去,是高達7米的轎子形屋頂,寓意節節高升。房屋的柱、梁、檁、椽、樓梯,全部都采用耐腐蝕、堅硬的松木制成,其中不乏井口粗的巨木,用料極其扎實。
主樓的窗戶呈拱形,南面5扇,北面2扇,充分考慮了冬暖夏涼的居住需求。在窗與窗的間隔處,還設有起到加固作用的“印石”。李學林介紹,這些老宅都是由里外兩層磚砌成,設置“印石”能夠使墻體更牢固。墻上還設有凹進去的四方格子,用來放油燈或燭臺的,因為是石頭的,不必擔心失火,而且能夠防風。
新中國成立后一度作為學堂
在會客廳和后院主樓二樓的墻壁上,早已褪去顏色的學習標語,水泥制作的黑板上“我愛北京”的粉筆字跡,在為我們訴說著另一段故事。新中國成立以后,李氏老宅被村里征為臨時學堂,使用了很長一段時間,培養了許多識字讀書的人。這一經歷,相信是以耕種為生的李惇在建造時,絕對不曾想到的。
古樸典雅的李氏大院,具有典型的豫北地區建筑風格,實用性與藝術性并重,是家也是藝術品。即使在一百多年后,我們仍能感受到房子主人對自家宅院的珍視。本報見習記者王鵬攝(原標題:鶴壁浚縣屯子鎮李氏大院:歷經三朝建成的晚清豪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