衛河(大運河浚縣段)航運自東漢末年起,至上世紀60年代,歷時1700余年。它在南北水運交通中曾發揮過重要作用,對浚縣經濟發展和沿河集鎮的形成與興盛具有積極影響。記者行走衛河岸邊,經古城墻、云溪橋,順著沿河棧道一路向南。大運河浚縣段蜿蜒曲折,沿途風光旖旎。它自新鎮鎮孟莊村西北入浚縣境,蜿蜒流經新鎮鎮、小河鎮、衛溪街道辦事處、浚州街道辦事處、屯子鎮、王莊鎮,至蘇村北入內黃縣境,全長71.1公里。
大運河浚縣段是大運河的重要組成部分,在中國歷史,特別是東漢、三國、隋、唐歷史進程中發揮了重要作用,為大運河申報世界文化遺產提供了珍貴而豐富的材料。古石橋、古城墻、古渡口、古廟會、古糧倉……流經浚縣的大運河在兩岸留下了大量的物質和非物質文化遺產,被譽為“千里運河之上一幅古色生香的織錦長卷”。
古河道煥發生機
古城墻旁云溪橋下曾經雜草叢生,曾經污水橫流的隋唐大運河河道經過清淤疏浚后,終于恢復原有河床。下了幾天的雨,原本干枯的古河道內河水靜靜地流淌,重新煥發生機。魚市街旁,明代古城墻滄桑、雄偉,云溪橋經過修葺后煥然一新。站在云溪橋上放眼向北望去,河道寬闊,渡口依舊,古城墻盡收眼底,數百年古槐盡展虬枝。古運河、古城墻、古石橋、古槐樹、古渡口……在煙雨朦朧中,好似一幅動靜相宜的水墨畫,令人心曠神怡,“云溪燕語衛水舟”的景象仿佛重現眼前。
觸摸著云溪橋邊被歲月侵蝕的斑駁的河堤條石,我仿佛觸摸到了歷史的脈搏。大運河浚縣段最早可追溯到東漢建安年間,漢代稱“白溝”,隋代稱“永濟渠”,宋、元時稱“御河”,明代稱“衛河”。建安九年,曹操為北征鄴城袁尚,興建了“遏淇水入白溝,以通糧道”的白溝水運工程。隋大業四年,隋煬帝為了北方漕運和北征高麗的需要,廣征民眾依曹操所開白溝故道開挖永濟渠,先后三次征伐高麗,百萬大軍及后勤供給主要就是沿這條水道北運。
“現在的河道已恢復到上世紀60年代時期運河河道的原有風貌。”同行的浚縣文物旅游局宣教科工作人員程彥強告訴記者。記者看到,城墻西端曾被民房占壓的地段如今經過拆遷,已是一片開闊空地,古城墻得以盡收眼底。“以前古城墻很大一部分被民房遮掩,很難觀其全貌。如今經過對部分住戶的拆遷,已能基本上看到其整體風貌了。但是南半部現在還有一小段年代更為久遠的土夯古城墻被民房遮掩,暫時無法露臉,我們下一步計劃將這部分城墻突出出來。衛河沿岸的順河村、魚市村、橋西村、楊莊村42個拆遷戶為申遺作出了巨大貢獻,正是他們的理解和支持,才使得眼前這座明代古城墻順利露臉。”程彥強說。
一些在衛河邊散步的老人聚在一起,興致頗高地談論著這里日新月異的變化。
在云溪橋附近,浚縣文物旅游局建設科工作人員正在忙著衛河整治一期工程最后的收尾工作。文物旅游局建設科工作人員高偉為了計算修葺河堤用了多少方石料,正手拿繪圖本專注地繪圖。
在云溪橋畔東側,記者好奇地看著一個圓拱形的門洞。“這是浚縣城的老排水道,有將近5米寬,不知道究竟修建于哪個年代。每當下大雨,全城的雨水都由此排水道排到衛河里。”高偉告訴記者,清淤工作已于5月初全部完成,在城區段護城河道清淤疏浚工程中,投入資金1824萬元,疏浚河道2325米,挖掘土方14.9萬立方米。清理了河床內多年形成的垃圾及淤積物,修整了河坡,恢復了行船遷道。與此同時,為了抬高浚縣古城重點河段水面,準備在城區以北的下游建設橡膠壩,工程目前正在積極籌建中。恢復浚縣城區護城河水面,重現“云溪燕語衛水舟”的昔日美景,已指日可待!
衛河人家講述千年古運河昔日繁華
古城墻對面有個小島,被人們稱為琵琶島。島上的居民生在衛河邊,長在衛河邊,與衛河有著不解之緣。島上那棵數百年的古槐樹,儼然成了人們心中的守護神,幾位老人悠閑地坐在古槐樹下打著牌。古槐旁有個大(dài)王廟,據在古槐樹底下乘涼的老人說,古槐旁邊的大王廟很久以前就有了,里面供奉的是河神大王,是民間傳說中的五大水神之一,以前跑船的人最敬畏的就是河神大王。
行走在新鋪設的沿河棧道上,不時可見被荒草覆蓋的古渡口、古碼頭。今年82歲的陸會文告訴記者,這些碼頭、渡口在上世紀六七十年代的時候還是人群熙攘,碼頭周邊聚集著很多生意人,百年老店鋪一個挨著一個,是當年縣城最為熱鬧的地方,如今有些老碼頭、渡口已經找不到了。
“那時衛河里的水還能舀起來就喝,至今我還記得當年衛河水的甜味。那時衛河里的魚蝦多得數不清,下河隨手一摸就能碰著大魚……”一位在衛河邊楊樹下乘涼的老人對記者說,上世紀70年代,衛河航運曾一度興盛,站在云溪橋頭,可觀百舸爭流、木船揚帆、漁舟撒網,可聞纖夫喊號、汽艇鳴笛……
沿衛河的村莊街道都有著很美的名字,在浚縣城區衛河東岸,云溪橋以南的古街因順河而生,稱為順河街;云溪橋以北的古街因盛產鮮美魚蝦而得名魚市街。據了解,浚縣像這樣與運河有關的老地名多達100多個,僅村鎮街名就有30多個。它們的名字無不與衛河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系。有因坐落河旁便以帶三點水兒的字命名的淇門、耿灣、戶灣、申灣、小河等村鎮;有以渡口命名的趙擺、郭渡、吳擺渡等村;有以碼頭命名的交卸、老碼頭、新碼頭、碼頭、下碼頭等村;有以運河水利工程命名的枋城、埽頭等村;有以所處運河的特殊地理位置命名的前下灘、后下灘、順河街、魚市街、圈里、老觀嘴等村、街。
諸多古老傳說引人入勝
在衛河沿岸流傳著很多美麗動人的民間傳說,有韓宰相妹妹筑金堤、枋城有個金鼓堆、王越修建云溪橋、泥咕咕大敗宇文化及、淇門飛雪、王鐸夜行衛水登大伾等。
琵琶島上的居民最津津樂道的就是王越修建云溪橋了。相傳,明朝年間衛河里來了一只千年鱉精興風作浪,專門吞食渡河的鄉民。浚縣名宦王越時任兵部尚書,決心在西關外河面上修建一座橋,造福鄉里。可是,剛剛開工就遭到鱉精的阻攔,一些父老鄉親出來勸他:“算了吧,人咋能斗過妖怪,要是惹惱了鱉精,說不定還會有啥災禍降臨。”原先反對造橋的鄉紳們樂了:橋造不成,渡船又可撈錢了!王越則說:“不干則罷,既然說要造橋,非把這橋造成不行。”他沿河上下勘查水情,找老船工詢問治妖的辦法。一天,他夢見一位道士將隨身寶劍贈予他:“志士不用發愁,功夫全在你這把劍上。”說完就不見了。第二天,他早早來到造橋工地,果見一小船大小的鱉精在河床的濁浪里翻騰。王越大喊一聲,將寶劍擲向鱉精,頓時狂風息了,惡浪停了,一切又都恢復了原先的平靜,大石橋也很快建造了起來。至今上年紀的人還說,不定什么時候還能看到劍柄露出水面呢。
流經浚縣的衛河,千百年來不僅孕育了一顆顆文化瑰寶,也滋養了兩岸人民。如今在衛河沿岸居住的一些老人,他們很多都曾在衛河上撐過船、掌過舵,住在衛河沿岸琵琶島上的宋玉成便是其中一位。
“早年間大運河上橋梁少,兩岸交往多依賴渡口,渡口往往是河兩岸人氣最旺盛的地方。”75歲的宋玉成老人告訴記者。他老家在河北省大名縣龍王廟村,祖輩常年在衛河上當船工跑船。他9歲時就跟父親跑船,后來結識了浚縣城鎮橋西村的姑娘,在衛河邊云溪橋畔安了家。
“那時船上有很多行業術語和規矩,今天已經很少提到了。僅船艙就分廒里、茶艙、頂艙、桅艙、象鼻艙、悶頭艙等。船上的繩不叫繩,拉纖的繩稱‘檀’,拴船的繩稱‘纜’,桅桿上升帆的繩稱‘三撮’。船上的組織分工也很精細,有船主、舵工、頭工,還有拉纖的纖夫。我住在衛河邊,當年時常能聽到拉纖的號子聲。”宋玉成說著,向記者比畫起當年衛河邊纖夫拉纖的姿勢,哼起當年的拉纖調子。“我還記得那時窮人家的桅桿多采用八桿式,富人家的用圓圈帆,帆頂還裝飾有雕刻精美的臥虎,威風凜凜,十分壯觀。”
豐富的文化遺存 成為申遺重點
大運河浚縣段保存現狀良好,文化遺產豐厚,成為中國大運河申遺在河南的重要河段。“浚縣衛河上的云溪橋、古碼頭、古城墻保存完好,是鳳毛麟角的地面運河遺跡。”2007年,全國政協“大運河保護與申遺考察團”蒞浚考察,中國大運河申遺的主要發起人之一舒乙表示。
7月30日,浚縣文物旅游局副局長唐楠告訴記者,大運河浚縣段河道、枋城堰遺址、云溪橋、黎陽倉遺址、北街土圓糧倉、浚縣古城、大伾山浮丘山文化景觀,是目前列入《鶴壁市大運河遺產保護規劃》的7項遺產點。
2011年3月29日,大運河保護和申遺省部級會商小組第三次會議審議并原則通過了大運河申報世界文化遺產預備名單,河南衛河(永濟渠)段主線作為大運河河南段6個文物遺產項目之一被國家文物局確定為大運河申遺立即列入項目。浚縣云溪橋、浚縣大運河枋城堰遺址為后續列入項目。2011年10月,國家文物局世界文化遺產保護司世界遺產處處長唐煒蒞浚考察,又將浚縣城墻、黎陽倉遺址追加為后續列入項目。(原標題:大運河浚縣段——一幅古色生香的畫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