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國軍(1953-),男(漢族),鶴壁職業技術學院藝術系副教授、鶴壁書畫藝術研究院院長。
摘要:河南浚縣泥玩具是民族文化的一種積累,是民間藝人長期置身于自然生活觀察認識事物的感悟。浚縣泥玩具造型樸拙,內容豐富,風格各異,色澤鮮艷,具有濃厚的鄉土氣息和地方特色。
關鍵詞:浚縣;民間泥玩;初探
一、民間泥玩源遠流長
民間藝術是民族文化的一種積累,是民間藝人置身于自然生活,對物象認識的結晶。我國民間泥玩的發展有著悠久的歷史。據史料記載,1978年我國考古學家在山東膠縣三里河大汶口文化遺址進行發掘時,灰炕中發現一只長約7厘米的陶豬,捏制粗糙,僅具雛形。它既不是墓中的隨葬品,又沒有其他實用意義,很可能是一件偶然燒過的泥玩具。20世紀80年代在浙江傘姚河姆渡文化遺址出土有陶豬、陶羊,距今約5500多年,這些原始社會時期的小陶豬、陶羊,形體雖小,形態各異,可以說是迄今發現最早的民間泥玩具。
我國有關泥玩具的最早文獻記載,見于東漢王符《潛夫論·浮侈篇》:“或作泥車瓦狗、馬騎倡俳諸戲弄小兒文具以巧詐”。全國各地出土的古代泥玩很多,有雞、狗、羊、虎等題材。據史料記載:湖北天門鄧家灣青龍泉龍山文化遺址出土的紅陶狗、猴、象等動物、黑龍江寧安鶯嶺曾出土有陶塑豬、狗、熊,形體雖小形象生動。河南鄭州二里崗出土商代泥玩具有陶虎、陶羊、陶豬、陶魚,皆用捏塑加錐劃的方法制作,形象樸拙特征鮮明。此外,河南輝縣百泉曾出土有東漢陶塑母子羊,廣州大元崗出土有西漢的陶臥牛等,造型簡練生動,都極富有生活情趣。充分體現了我國先民在塑造動物神態形象方面的技藝。
河南浚縣城東二里地的楊玘屯,這里全村幾乎家家都精于泥塑。素有“泥玩具之鄉”之稱。據傳隋末李密領導的瓦崗軍破黎陽倉時,與隋軍在同山相遇,兩軍激戰,隋軍大敗,瓦崗軍將士也傷亡殘重產勁卒良馬多死,士卒疲病”。李密部將領楊玘奉命收容疲病士卒扎寨金堤(今楊玘屯),屯兵墾田,休養生息。軍內有會捏泥人的士卒,在稼穡之余,常捏制一些鴣鴣鳥,戰馬,騎馬人等以懷念陣亡將士,留戀疆場馳騁之情。由此捏制泥玩的手藝流傳至今。每逢浚縣正月、八月古廟會,只要你身臨此地便可在街頭巷尾看到很多身著農村服飾的婦女、小姑娘,有的挎著藍筐,有的托著盤子,有的推著三輪車在街頭賣泥玩具。由于浚縣泥玩具內容豐富,造型古樸,風格各異,紋飾色彩鮮艷,具有濃厚的鄉土氣息和地方特色,不僅逗兒童玩耍喜歡,成年人也感到美不勝收,爭相挑選存玩。泥玩具中分“泥貨”、“燒貨”兩種,凡是需用嘴吹的泥玩哨,一般都要經過低溫燒制后再施彩叫“燒貨”。未經燒制晾干的泥塑干后再施彩刷漆為“泥貨”。浚縣泥玩的種類很多,根據內容形式可歸納為“鳥類泥玩”、“動物泥玩”“人物泥玩”三大類型。
二、河南浚縣泥玩具的藝術特征
1、飛禽泥玩渾厚樸拙。浚縣泥玩具多為泥胎,隨手捏制晾干施彩、罩漆即成。在題材方面,除傳統的泥斑鳩(泥咕咕)、泥飛燕外,還有泥公雞、泥孔雀、泥鳳凰、泥雁、泥鴛鴦等。體積小的一)二寸,大的五六寸,造型簡練豐滿,淳樸生動。色彩有的黑色鋪底,簡潔明快,有的大紅大綠,施以彩繪,色澤艷麗。紋飾多以花草為主,在背部、胸部、頸部運用理想的裝飾手法,概括簡練,有的似花,有的似草,有的似花片,筆法簡潔生動有趣,裝飾性很強,具有濃厚的民間地方藝術特點。如被譽為民間藝術家王藍田先生,已八十六歲的高齡,他仍在民間藝術上不斷探索,他手下的作品無論是人物,動物還是飛禽,樣樣生動有趣,造型概括簡練,表現手法注重夸張,有的追求豐滿樸厚、有的注重姿態雄健,施彩簡潔明快,形成一種獨特的藝術風格,深受人們的喜愛。
2、動物泥玩簡潔生動。浚縣動物泥玩題材表現極為廣泛:“泥獅子”、“泥猴”、“泥馬”、“泥狗”、“泥老虎”,還有民間傳說中的“獨角獸”、“麒麟”等。造型手法極為簡練、風格淳樸、生動傳神。在色彩上多以紅、黃、綠、白為主,有的注重重彩描繪,給人以鮮艷明快之感。有的追求樸實的風格,不加渲染,保持著原始的泥土色澤,給人以簡樸美感。在浚縣眾多民間藝人之中,最具有代表性,當數著名民間藝術家張希和先生,他以自己的聰明才智和辛勤努力,在浚縣傳統泥玩具泥咕咕的基礎上,不斷大膽探索,另辟溪徑,以擅長捏泥猴形成自己的獨特風格而名揚海內外,并贏得“泥猴張”的聲譽。
張希和以其敏銳的觀察力,善于抓著對象的本質特征,以豐富的想象力和藝術的創造力為對象傳神,他手下的泥猴千姿百態、形神兼備。并以擬人和漫畫的藝術表現手法融入人的喜、怒、哀、樂。在造型上對特別能體現個性特征的眼睛、嘴巴等部位進行精雕細刻,用他自己的話說“猴兒精,頭上功,不求形似,求神情”。對于猴子的軀體、四肢(腿)部分的表現注重動勢,手法概括簡練。因此,他捏出的泥猴有哭、有笑,有怒、有嬉戲、有沉思、有跳躍等情態各異。形式上有的似在勞作,有的似在促膝論道,有的在交頭接耳竊竊私語,形態生動傳神,在浚縣眾多泥玩中張希和的泥猴己形成與眾不同的藝術特色。王藍田先生的動物泥玩《泥馬》、《泥獅子》、《泥虎》、《泥麒麟》等小動物造型抓其特征,注重夸張處理。他捏制的小動物有的在脛部有意拉長夸張,給人以雄健之美,有的將軀體、腿部有意拉長變形,給人以靈巧而富有韻律感之美。他的泥塑小動物通過夸張、變形后,不僅沒有感到破壞形象的整體感,反而更加感到生動有趣。在色彩方面,張希和的泥猴追求古樸的泥土原色,給人以淳樸之美。王藍田的泥玩動物多以黑墨鋪底施彩,給人以簡潔的艷麗美。兩種不同的藝術風格,既體現了地域不同的民間藝術傳統,又具有濃厚的田園鄉土氣息。民間藝人以純樸的心,把民族文化的共性和鄉土藝術的個性注入作品之中,形成了不同的民間藝術特色。
3、人物類泥玩粗獷淳樸。人物陶塑在我國秦漢時期就已發展成熟,形式上有以表現軍事內容為主的各種武士、騎士、射擊、步兵等兵馬俑。造型手法嚴謹,崇尚寫實,性格鮮明,神態威武,氣勢逼人。也有以反映民俗風情為內容的,如陜西西安白家口出土的“舞女俑”長袖飄拂,舞步輕盈,體態極灑脫;四川成都天迥山出土的擊鼓“說唱俑”,將民間說唱藝人興高采烈,自我陶醉的神情刻畫的維妙傳神令人過目難忘山東濟南無影山漢墓出土的“雜耍俑”,以歡快熱烈氣氛為主題,形態各異。這類陶俑造型手法簡練概括生動傳神。秦漢時期的泥陶可以說已發展到一個輝煌的時期。
浚縣泥人,大概始于隋朝,歷代民間藝人在繼承秦漢泥陶藝術的基礎上,不斷吸取無錫惠山泥人、浙江嵊州泥人和地方泥咕咕泥塑的藝術特點,不斷大膽嘗試探索創新,在藝術形式上逐漸形成一種具有濃厚的民間藝術語言體系。一是以浚縣民間藝人王藍田為代表的傳統表現形式,在內容題材方面多為歷史人物、瓦崗軍英雄、戲劇臉譜,古典文學《西游記》、《水滸傳》、《紅樓夢》、《列國傳》中的典型人物、擬人化的十二生肖等;在造型表現手法上高度概括簡練,在藝術風格上有的樸拙渾厚,有的雄健、風趣盎然。如他捏制出的《西游記》系列人物中的唐僧、孫悟空、沙和尚、豬八戒,《水滸傳》系列人物中的花和尚魯智深、行者武松、黑旋風李逵等均根據不同人的性格特點,運用簡練概括的表現手法,表現形式上“有密有疏”,“有高有低”,有變化,有夸張,大中見小,注重形象特征,神勢、情趣的塑造,逗人喜愛。擬人化的《十二生肖》人物,可稱為浚縣泥玩人物中精品,造型豐滿、渾厚、夸張,色彩描繪艷麗、明快。《戲劇臉譜》在泥塑中是一個傳統題材,常以不同的色彩表現出不同性格的人物特征,如紅色表示忠誠,黃色表示憨厚、耿直,黑色表示正直。浚縣泥塑臉譜人物在黑色基調上根據不同性格特征搭配得很協調。泥塑不適應于細琢,在吸取泥咕咕造型特點的基礎上,又注意到作品的裝飾性、欣賞性和陳列的作用。二是以宋楷戰為代表富有思想性的青年民間藝人,他們思想活躍,放開手腳,擺脫傳統,大膽嘗試,主張自由創造,張揚個性。在內容方面,以揭示現代生活表現民俗風情為主題,在藝術形式上吸取漢代民陶之營養,運用簡練概括大寫意的筆法,抓住人物形象特征,大刀闊斧,概括簡練,形態粗獷、豪放,從而塑造出一組組不同身份、不同年齡、不同神勢的玩童和農民形象,如《賣瓜》、《理發》、《趕集》、《孩子王》、《歌唱家》等等。個個生動有趣,栩栩如生,打破了浚縣傳統泥玩人物工整、面面俱到、著色一成不變的格局,從而贏得了民眾的好評,為浚縣民間泥玩藝術帶來了新的生機。
三、河南浚縣泥玩形成其藝術風格的主客觀因素
1、受原材料和生產方式的制約。浚縣泥玩主要原料是泥巴。為了預防折裂,在造型捏制中盡量減少和縮短泥坯的枝杈部分。如《泥雞》、《泥馬》、《泥燕》等飛禽動物的腿部均被省略或與底座連結;《泥獅》、《泥虎》、《麒麟》的腿尾則變為粗短。泥玩有時也借用竹簽、鐵絲、絨毛等作為輔助材料,如《搖頭獅》、《泥老虎》的頭與尾用鐵絲連接,頭與軀干之間用絨毛隔開,形象非常生動巧妙。浚縣泥玩又是一種彩塑,民間藝人有“泥玩具全在畫”之說,所以泥胎只具簡略的雛形,細部凹凸起伏大多不很明顯,主要需筆彩描繪。這就使泥玩造型必然是渾厚樸實,而不是玲瓏剔透。
泥玩已成為一種商品,是農民的家庭副業,不僅要求產品美觀,還必須講究經濟效益,為了減少著色遍數,多用黑色鋪底,用白、紅、黃、綠施彩,不用灰色和復色,因此色相和明度對比都較強烈。在彩繪過程中,涂色、勾線、開臉按家庭成員各自分工進行。同樣的花紋和形象,莫不經過無數次不容猶豫地迅速地描繪,所以筆觸和線條大都比較率直流暢。
2、受民族傳統藝術和欣賞習慣的制約。泥玩是民族文化的一種積累,是民間藝人長期置身于自然生活觀察認識事物的體驗。因此泥玩的題材和形象都源于現實生活。藝人們常說:“做戲劇人物,要去看戲中的生、旦、凈、末的形象和穿戴;做動物要注意雞、狗、馬的神態。泥玩是給孩子玩的,只要好看就行,不能太真。因此藝人捏制出的作品不求形似,注重神似,有時進行夸張。但這種夸張和裝飾又都有一定的限度,即所謂“做耍貨要合情合理,做什么要有什么樣,要有尺度,不能離了大譜”。如王藍田捏制的《泥雞》、《泥馬》均運用浪漫手法夸大了頭部、頸部給人以英姿雄健之美。《泥獅子》、《泥老虎》在人們心目中是非常兇猛可怕的動物,但經過民間藝人的處理,就迥然不同了。對頭部進行夸張)昂首、大張口,不僅顯得威武雄壯,眼神卻又勾畫得溫和、稚氣,變得十分可愛。彩繪方面,藝人對于一般花鳥認為“花無正色,鳥無正名,畫花不易太復雜,取個意思就行”。具體說“雞翅膀上畫朵花,動物背土畫蜈蚣,鳥背上畫七點梅”等,這些表現手法,也就是傳統藝術特別重視的“不似之似”。
泥玩具還必須適帶有普遍性的民族欣賞習慣。例如:除了泥雞、泥狗、泥獅等捏出全形之外,泥人物、泥虎、泥猴等許多題材只在正面類似浮雕的雛形上描繪色彩,背面全然不施雕飾,這種省略不僅為了省工,而是一種最有概括性、表現力的審美習慣。又如泥人物的臉部常帶笑容,泥獅子、泥老虎也往往張開笑口,是由于人們都愛“喜相”。
3、為作者不同的藝術修養和不同的審美需求所決定。河南浚縣楊紀屯泥玩生產大多以家庭為單位,一個產地各家各戶的產品又互相影響,形成鄉土特色。在一定程度上又具有集體創作的性質。然而不論創作或改進,歸根結底都出于各個有才能的藝人之手。他們一方面自覺或不自覺地受著上述共性因素的制約,另一方面又繼承著家傳或師傳的某些獨特技法,而且又具有不同的藝術修養和個人喜愛。他們常說“做耍貨沒有一定尺度,眼手就是尺棒,想著怎樣好看就怎樣做”,也就是并不遵循一種固定的程式,而是按照自己的審美觀點進行創作。這就必然會把不同的個人主觀意識深入泥玩中去。
“想著怎樣好看就怎樣做”,也意味著必須讓購買者感到好看。藝人在創作中,自然遵循著本鄉本土的風俗習慣,同時也考慮到購買者的不同層次,不同實用的范圍。過去泥玩的銷售的主要對象是兒童,現已擴展到不同年齡、下同職業、不同層次的、成人玩賞。所以藝人不僅在題材內容上、尺度上,而且在形式上也必須充分發揮自己的想象力和創造力,才能使作品富于變化,爭奇斗妍。這就促進了個人風格和鄉土特色的發展。由此可見,同樣的題材,由于作者觀念不同,社會經歷不同,表現手法藝術風格也大異其趣。
四、浚縣泥玩具前景瞻望
1、觀念的改變。浚縣泥玩具初只是一種家庭手工藝,農閑時作為家庭副業。隨著社會的發展,民間藝人在市場經濟體制下觀念發生了根本變化,在制作工藝上民間藝人不斷嘗試改進,現多捏制后采用低溫鍛燒,而后用墨色鋪底,施彩描繪,有的農民已常年作為一種副業生產,為了適應于市場的大量需求,將各種動物造型先制作成泥模,而后燒焙成陶模,將泥土壓印成型、施彩批量生產。在尺度上由原體積二、三寸只供兒童玩耍的泥沽沽,現已擴展到能滿足不同年齡、不同層次的成人玩賞,有的已進入到家庭裝飾、陳列擺設行列之中。從而填補了浚縣泥玩具多年來只供兒童玩耍,不登大雅之堂的空白。
2、內容的創新,市場的開拓。浚縣泥玩經過市場的檢驗,一些平庸的作品逐漸被淘汰力深受人們喜聞樂見,具有創新意識,形成個人獨特風格的作品已打開廣闊的市場。如張希和千姿百態的泥猴,以浪漫的造型表現手法,生動傳神。王藍田的泥馬、泥雞、泥虎造型手法簡練,墨底施彩,生動有趣。宋海文手下的雞、猴、十二生肖造型施彩吸取卡通漫畫藝術表現形式,全然是童話式的構思,色彩濃重飽滿、艷麗。宋楷戰的人物造型粗獷豪放,均深受人們喜愛。近年來,張希和、宋海文兩位藝術家曾多次隨我國民間藝術代表團出訪美國、泰國、日本、馬來西亞等國進行藝術交流,作技藝表演,深得國內外藝術家的好評,他們的作品已走出國門,遠銷美國、日本、泰國、馬來西亞。國內北京、上海、港、澳、臺市場也很受歡迎,暮名登門收購、收藏隨日可見。
目前,在浚縣楊玘屯已發展個體泥塑生產業十幾家,他們均有不同的生產經營門路,泥玩具的制作已成為浚縣楊玘屯的經濟支柱產業。在市場競爭中,浚縣民間泥玩藝人在藝術的道路上不斷開拓進取,以飽滿的熱情不斷總結經驗,改進制作工藝,以適應市場的需求。
參考資料:
[1]《中國美術史》,中央美院美術史系編著。
[2]《中國歷代泥塑》,人民美術出版社。
[3]《浚縣志傳略》,浚縣地方志編輯室。
張國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