誰都有名,誰都有姓,但姓氏文化的發源地在哪兒?中國歷史上曾出現過多少姓氏?中國姓氏文化又是如何發展至今的?這一連串的疑問,在首屆中華姓氏文化節上找到了答案。與會的海內外姓氏研究專家達成共識:中華萬姓源于羲皇故都宛丘,今河南省周口市淮陽縣是中華姓氏文化的發祥地。
參加文化節的專家們一致認為, 地處黃河中下游地區、被譽為"中國歷史自然博物館"的河南省,是中華民族的重要發祥地,而河南省周口市是中華姓氏文化的發源地,是海內外"龍的傳人"的故鄉。中國科學院遺傳研究所研究員、姓氏學專家袁達義,中華伏羲文化研究會會長賈斌,河南省社科院考古研究所所長、研究員張新斌,河南省中原姓氏文化研究會秘書長劉翔南等多位專家學者根據不同的史料,從不同的學術視角探討、論證了伏羲、淮陽與中華姓氏文化起源、發展的淵源關系。
據史書記載,大約在6500年前,伏羲率領自己的部落由成紀(今甘肅天水市)沿黃河東下,定居于宛丘,即今河南省周口市淮陽縣,以其圣德團結統一了華夏各個部落,并取各部落圖騰的特色組成了新的圖騰---龍。龍從此成為中華民族的大團結大統一的象征,"龍的傳人"便由此而來。
太昊伏羲定都于宛丘后,以龍紀官,分理宇內。他做網罟、畫八卦、造甲歷、養犧牲,去穴巢之居,改茹腥之食,興禮教以導文,造干戈而飾武,開創了中華遠古文明,被尊為"人文始祖"。特別是伏羲定姓氏、制嫁娶,創立了男女對偶婚的婚配制度。伏羲自定風姓,其他或以所養動物為姓,或以所種植物為姓,或以居所為姓,或以官職為姓等,華夏姓氏自此起源。
據統計,中國歷史上曾使用過的姓氏族有10000多個,現在常用的有3000多個,如果溯流而上,均可追溯至太昊伏羲,其中李、陳、王、孫、胡等100多個大姓直接起源于淮陽。伏羲之后,中華民族姓氏雖經數千年的歷史演變,但總過程沒有變,眾多姓氏同根同族,互為依存,血脈相連。姓氏文化作為中華民族敬祖尊宗的傳統文化,牢牢維系著中華民族這個大家庭。
太昊伏羲功蓋百王德配天地,龍之傳人尊崇始祖禮繼古今。10月18日上午,肩披黃色披巾的來自14個國家和地區的華人華僑、港澳臺同胞、國內企業界人士,和當地各界人士一起,位于河南周口市淮陽縣的太昊伏羲陵園內,舉行了甲申年公祭人文始祖太昊伏羲大典。太昊伏羲陵是中華始祖、"三皇之首"太昊伏羲長眠的地方,也是中華姓氏文化的發源地。
從古到今,太昊伏羲陵前香火不斷,歷代皇室望族、文人墨客均來淮陽朝宗謁祖,尤其是每年農歷二月二至三月三日,這里都舉行規模盛大的朝祖廟會,吸引國內外游人香客紛紛前來,日客流量最多時達20萬人次,形成群眾性朝拜活動的高潮。
來自馬來西亞的華僑陳先生在統天殿前祭拜、敬香之后,特意從懷里掏出事先準備好的紅紙香袋,裝取一點祖陵的香灰帶回去。他對記者說:"我的老家在廣東,這次來太昊伏羲陵祭祖,感到非常榮幸。舉行這個活動,對于促進華人的團結、增強中華民族凝聚力,會起到很好的促進作用。希望海外更多的華人華僑都回來看一看。"
泰國泰華各姓宗親總會聯誼會的溫學明先生說,泰國華僑這次專門組成"萬姓同根"謁祖團,60多人一起包機來太昊陵拜祖,對姓氏的根源有了更進一步的了解和更深的認識,大家都感到非常高興。他說:"落葉要歸根。我們華夏子孫知道了自己的根在哪兒,就在中國河南淮陽。這次回到自己的老家來尋根拜祖,我們感受很深,感到很有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