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氣逐漸變冷了,火鍋又成了這個季節的寵兒,不僅火鍋店里生意熱鬧非凡,許多人家里也打起了火鍋。親人好友圍坐一起,熱氣騰騰的火鍋給冬季帶來了不少暖意。但吃火鍋也有注意事項,怎樣吃既美味又健康?
鍋底:有“牛油”的要少吃
擔心飯店的火鍋不衛生,很多人買火鍋底料自己回家做。“麻辣底料”、“清油底料”、“紅油底料”、“三鮮底料”,這么多品種,哪種更健康?選購時應注意什么?
注意查看配料表,有“牛油”的要少吃
現在市場上川渝口味的火鍋底料有液體包和固體塊兩種,它們有什么區別呢?細心的朋友會發現,固體塊的底料配料表中含有“牛油”成分,而液體包的底料中則含有植物油(如大豆油),不論什么油,都是為了讓火鍋吃起來更美味。
牛油熔點低,在常溫下呈固態,所以添加了牛油成分的火鍋底料摸起來硬邦邦的。牛油火鍋吃起來口感更好,更能促進食欲,但其健康隱患也很明顯。牛油不但飽和脂肪酸含量非常高,而且膽固醇含量也高,達到了153毫克/100克,比豬油高出1/3,如果你愛吃這種火鍋底料,嘴上爽了,但同時攝入了大量脂肪和膽固醇,經常食用,對心血管健康非常不利。
三鮮底料并不清淡,含油含鹽也較多
含牛油的底料不健康,有些廠家推出清油紅湯底料,看起來更健康,但其實就是用植物油取代了牛油,膽固醇和飽和脂肪酸含量略低,但總熱量仍較高,不建議常吃。
麻辣火鍋吃完易上火,很多人會買“清湯”或“三鮮”底料,但如果仔細查看配料表,發現前三位是榨菜、大豆油、雞精調味料(有的會添加多種提鮮物質)。雖然吃起來很鮮美,但油、鹽含量一點也不少。若要購買三鮮或清湯底料,一定要買正規品牌、添加劑種類少、有特殊標志(如綠色食品)的產品。
自制營養火鍋湯
先熬點雞湯或鴨湯,在湯中放入蔥段、幾片西紅柿、菌菇、干貝及適量鹽,煮開后就能涮鍋了。若沒有肉湯,可用開水代替,同時把菌菇干磨成粉末撒入湯中,能增加湯的天然鮮味。食材方面,建議多選新鮮蔬菜、菌菇、海鮮及河鮮。
涮品:火鍋丸子要少吃
要說火鍋丸子,種類可真多,魚丸、蝦丸、魚豆腐、墨魚丸、蟹棒。但不管是小型火鍋店,還是散裝售賣的速凍丸子,大部分都是淀粉和調味料的組合。
速凍火鍋丸子里沒有多少肉
如果吃火鍋丸子是想吃點肉,那你就錯了。丸子的主要原料還是淀粉,肉類較少,再加上鹽、味精、食用香精等制成,營養價值不高。而且丸子在加工和冷凍過程中營養素也會有所損失。
如果自己做火鍋吃,最好少買這類速凍的火鍋丸子。非要吃的話,建議買大品牌、包裝好的,我們能看到配料表中是否含有魚肉、蝦肉、牛肉等,以及國標(SB/T10378-2004速凍調制食品標準)的標示等。當然,品質好的丸子價格也較貴,一袋一般在20~30元。
火鍋店的鮮丸子顏色別太艷
速凍丸子不好,那火鍋店里的鮮丸子總是好的吧?鮮丸子以肉為主要原料,確實比速凍丸子營養豐富。但要注意,現做的丸子中除了肉和淀粉外,是否加入了其他添加劑。有些商家為了讓丸子好看好吃,可能加入嫩肉粉、亞硝酸鹽(發色劑)等。因此,顏色鮮紅、口感特別鮮嫩的丸子可能就有問題。
如果要在外面吃鮮丸子,注意三點:首先是價格,純肉丸子一般都得在20塊錢上;其次,通過看、聞、嘗來辨別新鮮程度;最后要注意攝入量,因為丸子很容易吃多,要控制攝入量,同時少吃其他肉類,多吃些新鮮蔬菜和菌藻。
蘸料:隱藏的油鹽大戶
火鍋蘸料是吃火鍋時不可或缺的伴侶,但一大勺芝麻醬的熱量超過100千卡,韭花醬雖含油不多,卻隱藏著大量的鹽。兩大勺芝麻醬配上沙茶醬、韭菜花以及糖和花生,總熱量可高達三四百千卡,相當于半斤羊肉。建議少買市售的蘸料,自己制作一些簡單又健康的蘸料,譬如可用醬油、蔥、姜及醋等調好的汁來代替芝麻醬。
搭配:酸奶做飲品
吃火鍋別喝啤酒、白酒、碳酸飲料等,最好喝點原味酸奶。火鍋食材復雜,味道辣而咸,易刺激胃腸黏膜,而酸奶能形成一層保護膜,抵御食物對胃腸的刺激。另外,也可喝點鮮榨果汁(注意選擇低糖的),有除膩助消化的作用。另外,建議在鍋底放些蓮子,不要去掉蓮芯,其有清肺瀉火的作用。
順序:先吃蔬菜后吃肉
不少火鍋達人總結出吃火鍋的“避脂順序”——先吃蔬菜、豆類、最后攝入肉類,但火鍋店的推薦吃法往往是先吃肉類。吃火鍋究竟有沒有順序的講究?攝入順序不同真的能影響脂肪攝入量?
“這種順序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減少脂肪的攝入,吃火鍋先放蔬菜,此時鍋中的油較少,蔬菜吸入的油也較少,豆類不吸油,也可以先吃。如果先吃肉類再吃蔬菜,情況則相反,蔬菜會吸收肉類留在鍋中的油,最后都會進入人體”,中國農業大學食品學院營養與食品安全系副教授范志紅介紹,另外,人們剛開始時食欲較旺,吃飯速度也比較快,很難控制脂肪和蛋白質的攝入量,相對來說,此時先吃蔬菜比先吃肉類攝入的脂肪少。
另外,吃火鍋時不少食物都較燙,剛出鍋的食物建議要涼一會兒再吃。因為食物要經過口腔和食道進入胃內,口腔可以承受的溫度最高為65℃,食道黏膜可以承受的最高溫度為45℃,剛從火鍋中撈出的食物一般溫度都較高,馬上吃會損傷口腔和食道黏膜,而食道黏膜一旦被破壞就很難恢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