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另类自拍/综合av网/69re在线观看/国产一区二区三区四区精

您所在的位置是:印象河南網 >> 河南美食 >> 美食訪談 >> 瀏覽文章

面條,從“餅”而來

2015/3/25 11:23:19 點擊數: 【字體:


    “梅花湯餅”是宋朝著名湯面條,是用浸泡白梅、檀香末的汁水加雞湯和面做出的面條。面條里既有梅花的清遠之氣、檀香的空谷之香,又有雞汁的濃厚之醇,這樣的醇厚、醇香、醇美之味道除了令今人心向往之,并多咽幾次口水外,還會多少有些悵惋:如果現在街頭還有“梅花湯餅”,估計十之八九都被添加香精了吧?
面條,從“餅”而來

    煮餅是面條鼻祖

    面條是中原人民的日常主食之一,它的出現源于戰國時期用麥子面粉制作的“餅”,是用水將面和在一起做出的食品,“并也,溲面使合并也”(劉熙《釋名》)。

    餅字的出現最早見于《墨子》。由于戰國時期餅的花樣、品種很少,還不能算是美食,所以墨子對魯陽文公說,有個人有吃不完的牛羊肉,可還偷人家的餅吃(“見人之作餅,則還然竊之”)。墨子認為這種人如果不是患“竊疾”則不可理解。

    餅出現以前,飯、粥是主食中的主食,餅出現之后,隨著品種的不斷豐富,很快與飯、粥平分天下,形成北方主要食面、南方主要食米的食俗。

    當時的餅有蒸餅、煮餅之分。蒸餅后來逐漸演變成饅頭、胡餅、燒餅、點心等食品;煮餅,指在沸水中煮熟的餅,后稱湯餅,就是今天的面條。不過,那時的煮餅、湯餅都類似于面片兒,魏晉之后才逐漸演變為今日之面條形狀。

    由于煮餅、湯餅是當時大部分中國人粥、飯以外的主食之一,所以,漢時的宮廷中曾設“湯官”一職,職責就是“煮餅餌”。東漢著名政論家崔寔在《四民月令》中提醒百姓:“立秋,無食煮餅與水溲餅(指過水面)。”一則,這兩種餅都是沒有發酵的死面制作的,難以消化;二則,過水面太涼,不宜秋后食用。

    《世說新語·容止》則記載了這樣一則小故事:“何平叔(何晏)美姿儀,面至白。魏明帝疑其傅粉,正夏月,與熱湯餅。既啖,大汗出,以朱衣自拭,色轉皎然。”何晏不僅長得帥,皮膚也白,魏明帝就想借著一碗熱湯面試探人家是不是臉上敷了粉。還好,何帥哥終究是天生麗質難自棄,才沒出丑。

    西晉學者、文學家束皙曾做《餅賦》篇,稱“充虛解戰,湯餅為最”,可見,湯餅當時在民間占據著相當重要的飲食地位。

    南北朝時的湯餅分為煮餅、水溲餅、水引馎饦餅(用肉汁和面制成的湯面條)等。唐宋之后,“湯餅”更有了搟、搓、切、抻、捏、卷、模壓、刀削等多種制作方法,并出現了葷素菜做出的多種多樣的澆頭(鹵汁),種類之多,難以計數。如今的拉面、燴面等技法大致形成于此。

    北宋之后,隨著政治中心、文化中心、烹飪中心南遷,很多名稱、叫法都發生了改變,馎饦之名無人再叫,面條成為統稱,蒸餅因避宋仁宗趙禎之諱改稱炊餅,元以后則漸變為饃和饅頭之名。

    吃面條是為了“辟邪”?

    中國社會科學院研究生院退休教授、學者王學泰認為,湯餅的出現應該與節令風俗關系密切。

    南朝梁宗懔《荊楚歲時記》云:“六月伏日,并做湯餅,名為辟惡餅。”伏天暑濕內侵,易積濕邪,吃碗熱湯餅發發汗,解表化濕,驅除邪熱,也合醫理。

    北宋時,首都汴京盛行“二月二,龍抬頭”時吃龍須面的習俗,有祈求風調雨順和吉祥長壽之意,這種習俗延續至今。開封老城現在還有“頭伏餃子二伏面,三伏烙餅攤雞蛋”的食諺。豫東地區也有一句俗語:“正月撈三撈,神鬼不敢瞧”,指的就是當地在正月初八、十八、二十八這三天吃撈面條的習俗。當地人認為這三天吃了撈面條,神靈就會保佑人們無災無難一年平安。

    因為面條細而長,所以唐朝時,中國人就有了慶祝生日要吃長壽面、生子滿月要擺“湯面宴”,并把面條分送給鄰居的習俗,祈愿長者吉祥長壽、小孩長命百歲。《新唐書·王皇后傳》記載,王皇后失寵時曾埋怨唐玄宗:“獨不念阿忠(王皇后)脫紫半臂(背心)易斗面,為生日湯餅邪?”唐代詩人劉禹錫在《贈進士張盥》一詩中,這樣描述當時的“滿月”酒席場面:“憶爾懸弧日,余為座上賓。舉箸食湯餅,祝辭添麒麟。”

    用梅花汁水做出來的面條

    尤其值得注意的是,漢時人們已經開始研究“髓餅”課題了。髓餅,就是以動物的脂髓和面,比如,肉汁、雞湯等,這樣做出的蒸餅、湯餅不僅口感酥爽、入口綿軟,而且為面粉的食用開拓了更廣闊的前景。

    到了北宋,面條品種之豐富,超乎今人想象,僅開封皇城街頭較為流行的就有插肉面、盤兔、獵羊生面、三鮮面、魚桐皮面、鹽煎面、筍潑肉面、炒雞面、子料澆蝦面等十多個面條品種(這個時期,面條與湯餅已混稱)。南宋林洪在《山家清供》中記載的“梅花湯餅”與“百合面”,也都是北宋南遷后遺留下來的著名面品。

    “梅花湯餅”就是用浸泡白梅、檀香末的汁水加雞湯和面做出的面條:“初浸白梅、檀香末水,和作餛飩皮,每一疊用五分。鐵鑿如梅花樣者,鑿取之。候煮熟乃過于雞清汁內。每客止二百余花,可想一食亦不忘梅。”面條里既有梅花的清遠之氣、檀香的空谷之香,又有雞汁的濃厚之醇,這樣的醇厚、醇香、醇美之味道除了令今人心向往之,并多咽幾次口水外,還會多少有些悵惋:如果現在街頭還有這種面條,估計十之八九都被添加香精了吧?

    “百合面”則是:“春秋仲月,采百合根曝干搗篩,和面作湯餅。”“百合面”不僅好吃,還具有補益功效,因此,林洪總結:“最益血氣。”

    對于吃之一事,古人真是從不怕麻煩,真心講究!

    古代涼面:夏日冷淘

    寒冷之時食湯餅,三伏之際則食冷淘。冷淘,是煮熟之后再用井水過一到兩遍的撈面條,相當于今天的涼面,最早出現在唐代。

    槐葉冷淘是當時最著名的一道“冷面”。《唐六典》載:“太官令夏供槐葉冷淘,凡朝會宴饗,九品以上并供其膳食。”朝堂宴會如此,民間自是仿效。從杜甫做的《槐葉冷淘》一詩中可以得知,槐葉冷淘是以槐葉的汁液和面制成的,食來涼爽利口,“經齒冷于雪”。

    到了宋代,冷淘開始普及,品種更多了,有槐葉淘、甘菊淘、銀絲冷淘,用腌菜的齏淘以及用鹵的抹肉淘,而且一到立春就食冷淘。《歲時廣記》載:“立春日,京師人家以韭黃、生菜食冷淘”(這個習慣明代還保留,徐渭《春興》詩曰:“柳色未黃寒食過,槐芽初綠冷淘香”就是一證)。

    在北宋汴京城內,冷淘不僅街頭酒樓有售,政府太學食堂也有供應。《苕溪漁隱叢話后集》載,當時太學生的主食是“春秋炊餅,夏冷淘,冬日饅頭”。《東京夢華錄》載:“都人最重三伏,蓋六月中別無時節,往往風亭水榭,峻宇高樓,雪檻冰盤,浮瓜沉李,流杯曲沼,苞鲊新荷,遠邇笙歌,通夕而罷。”玩賞過后,食冷淘也就成了飯食的必需選擇。因此,陸游詩曰:“佳哉冷淘時,槐芽雜豚肩。”

    過井水的面叫冷淘,用熱水過的面叫溫淘,這種習慣河南人一直保留至今(尤其豫東農村),不過,宋之后,河南人就已經淡化“冷淘”稱謂,把冷淘、溫淘統統簡化為“撈面條”了。

    早年夏日,勞作之后,河南人喜歡在樹蔭、庭院中,將煮好的面條用井水或涼開水過一到兩遍,然后加荊芥、黃瓜絲、蒜汁、芝麻醬等涼拌,是相當清爽、利口的一道夏日美味。飯畢,河南人還喜歡再喝半碗溫溫的面條湯,有原湯化原食之說,這是因為此時喝溫溫的面條湯,有暖胃防積之效,也是飲食的中和之道吧。


責任編輯:C006文章來源:河南商報(2015-02-06)
0
相關信息 沒有記錄!
著名人物 沒有記錄!
精彩展示 沒有記錄!
評論區
友情鏈接 商都網 中國網河南頻道 印象河南網 新華網河南頻道 河南豫劇網 河南省書畫網 中國越調網 中國古曲網 博雅特產網 福客網 中國戲劇網 中國土特產網 河南自駕旅游網 中華姓氏網 中國旅游網 中國傳統文化藝術網 族譜錄 文化遺產網 梨園網 河洛大鼓網 剪紙皮影網 中國國家藝術網 慶陽民俗文化商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