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另类自拍/综合av网/69re在线观看/国产一区二区三区四区精

您所在的位置是:印象河南網 >> 傳統文藝 >> 文藝賞析 >> 瀏覽文章

凡有井水處 盡皆唱黃梅

2014/2/24 10:47:26 點擊數: 【字體:

凡有井水處 盡皆唱黃梅
嚴鳳英劇照。中國黃梅戲博物館供圖
凡有井水處 盡皆唱黃梅
黃梅戲《牛郎織女》劇照。CFP


    馬年春節剛過。午后,連日來的綿綿春雨稍作停歇,黃愛君就帶著自己的草臺班子唱了起來。苦竹鄉鄭友村文化廣場的戲臺下迅速聚集了三四十號人,好不熱鬧。

    “咿咿呀呀,一家人在此處難以分手……”下午首場劇目是古裝演繹的現代劇《血淚姻緣》。臺上唱得柔腸百轉,如泣如訴;觀眾聽得意動情牽,鼻酸淚流。

    這就是黃梅戲。它沒有京劇昆曲的華貴,也沒有滬劇越劇的艷麗,這朵中華戲曲百花園中“來自大自然農村”的奇葩,帶著山野的和風、泥土的芬芳,在鄂皖贛乃至大江南北芳香四溢兩百多年。聽不夠的平詞花腔黃梅調,看不夠的水袖長衫舞悠悠,黃梅戲傲然躋身“全國五大劇種”之列,被收入國家首批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演繹天上人間、古往今來、喜怒哀樂、悲歡離愁。

    這是“一去二三里,村村灣灣都有戲”的湖北省黃梅縣,我們的尋訪黃梅戲之行,從這里開始。

    黃梅初綻鄉野間

    黃梅縣城西北15公里的四祖寺前,有一座元代修建的單孔石橋,名喚“靈潤橋”。泉水潺潺,流經石磯,直瀉深壑。

    在這里,記者見到了中國通俗文藝研究會常務理事、黃岡市作家協會名譽主席周濯街,這位對黃梅戲歷史了然于心的“神話周”,正醞釀著新的傳奇故事。

    古籍《皇華紀聞》記載:“破額山麓有唱歌石,人臥其上便能解歌。”據周濯街考證,“唱歌石”正是此石磯。古時逢年過節,橋上橋下就聚滿了人,人們都在這里唱歌,而老百姓勞動時隨興而唱的“黃梅采茶調”也在這一帶廣泛傳唱,這正是黃梅戲聲腔的源頭。黃梅戲“三十六小本,七十二小出”里,至今還有《補背褡》《釣蛤蟆》等反映勞動生活的傳統劇目。周濯街說,所謂“人臥其上便能解歌”,并不是石頭能解歌,而是唱歌之人互相交流便能共同理解。

    相傳,黃梅戲的創始人邢繡娘也曾在此唱歌,并深受大家喜愛。

    “說她是創始人,并不是說黃梅戲由她一人創造。她是集大成者,是黃梅戲早期表演事業發展的重要奠基人。”在去往邢繡娘故地——孔垅鎮邢大墩的路上,周濯街告訴記者,黃梅戲真正形成是在清朝乾隆年間,邢繡娘苦心鉆研演唱技藝,組建戲班,將黃梅采茶小戲推進成“三打七唱”的高臺大戲,并一路唱到京城。

    所謂三打七唱,是指早期黃梅戲演出時三人打鑼鼓伴奏,七人演唱,于唱腔間隙以鑼鼓代替過門。“三五步天涯海角,五七人百萬雄兵”,一個新的戲曲樣式悄然成形。

    輾轉30多公里,終于到達邢大墩。繡娘故居已然不在,地基上已蓋起新式磚瓦房。邢氏后人邢日安在箱底找出厚厚一本《邢氏宗譜》,熟練地翻到《繡娘傳略》那一頁,饒有興致地向記者介紹邢繡娘:她是清代乾隆年間人,出身貧寒,自幼喜愛歌唱,且歌喉婉轉,音韻悠揚,當時坊間就有“不要錢,不要家,要聽繡娘唱采茶”的美譽。邢繡娘曾4次為乾隆皇帝獻藝,并獲得了“黃梅名伶”的御賜墨寶。

    “黃梅戲是草根藝術,唱腔優美動聽,人人都能唱,人人都愛唱。”邢日安說,孔垅鎮自發組建了“繡娘藝術團”,一有時間就會排練各種黃梅戲節目給村民免費觀看,他自己就是藝術團的核心成員。說著,邢日安就操起二胡,自個兒邊拉邊唱起來:“你我好比鴛鴦鳥,比翼雙飛在人間……”歡快的節奏,動情的唱詞,似小河淌水,如燕子蹁躚,《天仙配》里的經典唱段《滿工對唱》在邢大墩上空飄揚,讓人頓覺山風撲面、心曠神怡。

    此般景象,繡娘可曾想見?她該感到欣慰吧。

    芬芳黃梅遠飄香

    在長江下游,黃梅居上,安慶居下,一衣帶水,共享吳頭楚尾風韻。記者從黃梅去安慶的路上,雪越下越大,路邊的莊稼裹上了透亮的銀裝。

    此情此景,讓人禁不住想起當年走在這條路上討生活的人:年復一年的自然災害,迫使黃梅縣的青年男女紛紛學唱黃梅戲,唱道情、打連廂,沿門賣唱,求乞他鄉,使黃梅戲由黃梅縣向鄂皖贛毗鄰地區流傳輻射,所以有人說“黃梅戲是被大水沖出來的”。學界對黃梅戲起源于黃梅還是安慶尚有爭論,但黃梅戲最終在安慶得到蓬勃發展卻被普遍認可。

    到安慶的第二天,雪后初霽,陽光正好。

    安慶菱湖公園的黃梅閣里,“春滿江淮花起舞,燕子已歸來,君在九天碧落處”,畫家賴少其撰寫的《落花曲》石刻前,一尊七仙女造型的漢白玉雕塑端莊屹立在此,不少市民走進紀念館里參觀,不遠處的黃梅戲藝術中心飄來《女駙馬》里悠揚婉轉的旋律,更顯此處寧靜肅穆。

    這里安葬著一位重要人物,她就是嚴鳳英。《黃梅戲藝術》雜志原副主編何成結稱她是“上天獻給中國藝術的一塊至寶”。

    在安慶的黃梅戲博物館里,老照片記載著這樣一段“黃梅盛事”:1952年,黃梅戲參加了華東地區的戲曲會演,引起轟動。由嚴鳳英和丁紫臣出演的黃梅小戲《打豬草》,成為最受歡迎的劇目。當時的《大公報》第一次正式用“黃梅戲”代替“黃梅調”來稱呼這種戲曲。這一次演出,使22歲的嚴鳳英一舉成名。

    “新中國成立后,黃梅戲迎來了發展的春天。那個年代出人出戲,嚴鳳英正逢其時。”何成結說,嚴鳳英憑著天賦的嗓音、獨特的藝術領悟力和虛心學習的精神,先后主演了黃梅戲舞臺劇70多部、電影4部,塑造了七仙女、馮素珍、織女等一大批生動感人的藝術形象。

    在嚴鳳英為代表的老一輩藝術家的辛勤耕耘下,敢于“攔路撞膀”脫口而出“我愿與你配成婚”的七仙女、“中狀元,著紅袍,帽插宮花好新鮮”的女駙馬等形象深入人心,《打豬草》《鬧花燈》以及《天仙配》《女駙馬》《牛郎織女》這“兩小三大”精品劇目廣為流傳,“樹上的鳥兒成雙對”“為救李郎離家園”等經典唱腔也家喻戶曉。

    人人盡皆唱黃梅

    晚上7點半,鏗鏘的鑼鼓敲起來,大紅的幔布拉開來,《楊門女將》正式開演,黃梅縣黃梅戲劇院內座無虛席。但見臺上白袖翻飛,花旦、老旦、武生輪番登場。黃梅戲本不擅長武戲,可小演員們個個演得活脫自然,有板有眼。
 
    這是劇院30名黃梅戲學員第一次登臺演大戲,3年前,他們被劇院從縣里兩萬名中小學生中挑選出來,送往安徽黃梅戲藝術職業學院進行黃梅戲的專業學習。演出結束,飾演三夫人的徐珊珊格外興奮,她對身邊的小伙伴說:“在學校里學習的唱腔、聲訓、把子這些基本功,今天全派上用場了。”望著后臺卸裝的學員們,黃梅戲代表傳承人、黃梅戲劇院副院長周洪年意味深長地說:“黃梅戲的路還很長!”

    學員們學習的安徽黃梅戲藝術職業學院,是全國唯一一所以培養黃梅戲表演人才為主的高職院校,坐落于安慶市大龍山腳下。還沒開學,記者就在學校里見到了忙碌的副校長李光南。

    李光南驕傲地對記者說:“目前全國28個專業黃梅戲劇團里,70%的演員是從我們學校走出去的,可以說,黃梅戲的‘工作母機’就是我們學校。”

    “現在看戲的是中老年人,唱戲的也是中老年人,那戲曲還有什么發展?”李光南告訴記者,黃梅戲最流行的時候,全國20多個省市約4.3億人都是黃梅戲的觀眾,可是現在卻面臨著戲曲人口老化、流行地域萎縮的問題。

    有人擔心黃梅戲會消亡。何成結不這樣認為:“黃梅戲作為一種文化現象,傳遞著老百姓的審美價值,有著豐厚的群眾基礎,你看在安慶的公園、江邊、街頭,愛黃梅、唱黃梅的大有人在。”

    安慶市文化館館長齊文斗也不同意。在科技館張羅“天天演”活動的齊文斗告訴記者,10多年來,由安慶文化館搭臺、民間班社唱戲的免費黃梅戲演出,逢年過節都會在安慶科技廣場上演。除了傳統的黃梅戲大本和折子戲演出,還有黃梅戲歌舞、黃梅戲表演唱、黃梅戲小品等多種形式的黃梅戲表演,場場爆滿,群眾自己唱、自己演、自己看,不亦樂乎。

    在黃梅、安慶采訪的這幾天,天公不作美,氣溫極低,雨雪交加,但我們眼見黃梅戲劇院場場爆滿、一票難求,黃梅戲藝術中心里戲聲不斷、座無虛席,黃梅戲會館里唱得妙趣橫生、聽得如癡如醉……

    噫噓唏,凡有井水處,盡皆唱黃梅!(本報記者 方莉 李陳續 夏靜)方莉 李陳續 夏靜【原標題:凡有井水處 盡皆唱黃梅】

責任編輯:C009文章來源:光明日報 2014年02月24日
0
相關信息 沒有記錄!
著名人物 沒有記錄!
精彩展示 沒有記錄!
評論區
友情鏈接 商都網 中國網河南頻道 印象河南網 新華網河南頻道 河南豫劇網 河南省書畫網 中國越調網 中國古曲網 博雅特產網 福客網 中國戲劇網 中國土特產網 河南自駕旅游網 中華姓氏網 中國旅游網 中國傳統文化藝術網 族譜錄 文化遺產網 梨園網 河洛大鼓網 剪紙皮影網 中國國家藝術網 慶陽民俗文化商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