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道光年間,二簧由湖北傳入河南,主要流行于南陽、許昌、寶豐一帶。在當時的南陽一帶,不少村鎮廟會無論是春祈秋報或是祝福還愿,必演二簧戲。一些大戶人家、官商子弟、文人雅士也以唱二簧為榮。人們約定俗成,都稱二簧為“大戲”。
清光緒三十一年(1905年),湖北省襄陽縣雙溝二簧藝人張傳方到唐河縣湖陽鎮張灣村科班傳藝,二簧戲從此便在唐河縣扎下根來,逐漸成為一個深受當地群眾喜愛的藝術形式。漢劇的藝術風格原本細膩婉轉,對白雅致考究,屬于“文戲”。傳入唐河百年間,由于受當地人文環境的影響,漸趨粗獷豪放,獨具特色,直至形成被稱為“唐河土二簧”的地域化藝術品種。
1955年,唐河縣政府以源潭鎮謝永昌的同慶二簧班為班底,成立了唐河縣人民漢劇團,李玉續、王萬襄等為當時劇團的主要演員。1958年,該團更名為唐河縣人民公社二團。1959年,又改為國有唐河漢劇團。“文革”期間,該漢劇團撤銷。1979年9月至1984年10月,國有唐河漢劇團曾恢復演出。上個世紀80年代國辦劇團改革,確立并實施的“一縣一團”政策導致該團自行解散。從此漢劇藝術在唐河縣轉入自生自滅的民間狀態,僅有城郊鄉北張灣村村民自娛性質的二簧劇團斷斷續續仍在堅持零星的演出活動,維系著這個少數劇種的生存。這個農民業余劇團成為河南唯一現存的一個二簧劇團,也成就了二簧戲在我省的稀有劇種地位。
近年來,隨著當地群眾對文化生活的需求日益迫切,民間恢復唐河二簧的呼聲日漸高漲。盡管北張灣村二簧劇團停演,但藝人們之間仍經常交流,戲迷們的二簧情結依然未斷,逢年過節的戲曲演唱仍然是活躍村民文化生活的主要內容,加之外地不斷找上門來寫戲(邀請演出),富起來的農民也渴望看到他們喜愛的二簧戲重登戲曲舞臺和主流媒體的文藝欄目。
為了不讓唐河二簧失傳,原唐河漢劇團團長楊書芳之子楊秋軒和村里的老藝人多次找村干部協商劇團之事。2007年5月,恰逢唐河縣開展非物質文化遺產普查、申報工作。城郊鄉文化服務中心主任方利在得知這個消息后,找到了北張灣村黨支部書記孟凡有,希望能借此機會恢復北張灣村漢劇團,并將唐河二簧列為縣非物質文化遺產申報項目。
方利的提議得到了孟凡有的大力支持,兩人立即著手進行劇團的恢復工作。城郊鄉政府積極貫徹落實黨的繁榮文化事業精神,對恢復劇團給予大力支持,撥出2萬元專項經費,村里積極組織老藝人和愛好者收集資料,整修服裝道具,進行排演,唐河縣文化部門派專業人員予以指導,組建了一支35人的演出隊伍,使幾乎失傳的唐河二簧又獲得了新生。
現在,北張灣村二簧戲劇團主要演員多在40~50歲之間,正是演藝事業的黃金時期,他們不僅對戲曲藝術有著濃厚的興趣,而且摯愛唐河二簧這門生于斯長于斯的二簧流派。截至目前,該團排練恢復了《紅燈記》、《沙家浜》、《槐樹樁》、《三十愁》、《看風水》、《鳳儀亭》、《龍鳳呈祥》、《借荊州》、《失街亭》、《四郎探母》、《蘆花蕩》、《祭江》、《二度梅》等20多部樣板戲和傳統劇目。
有觀眾、有人才、有興趣、有劇目、有傳統民族文化生存的肥沃土壤,以及當地政府的有力支持已成為唐河二簧進一步發展繁榮的現實條件。但唐河二簧的生存現狀并不容樂觀,且不說資金、服裝、道具困乏導致部分鄉鎮廟會、起戲邀請亦不能接戲,常年沒有正規性的舞臺演出機會等顯性問題,40~50歲這一茬演員、樂手之后缺乏新人傳承,在沒有精品劇本的情況下僅以傳統劇目支撐,難以緊跟時代步伐等隱性問題將使唐河二簧這種蘊藏豐富地域人文色彩和民間文化元素的稀有藝術品種面臨難以為繼的窘迫,亟待各級政府文化管理部門給予有力的資金支持與有效的積極引導。
值得慶幸的是,2008年,唐河二簧被列入河南省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名錄。我們相信各級政府及文化管理部門會以此為契機,充分論證、科學規劃,制定出一套切實有效的綜治性措施,保證唐河二簧的傳承和發展。 河南省藝術研究院 裴小松【原標題:唐河二簧重獲新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