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尺生綃做戲臺,全憑十指逞詼諧。有時月明燈窗下,一笑還從掌握來。”走進潘家園舊貨市場皮影周的店鋪,滿目所見皆是形態(tài)迥異的皮影,有人們熟悉的狀元鳳冠、皇帝貴妃、穆桂英掛帥、劉關張三兄弟,也有祥和吉慶的龍鳳呈祥、福祿壽三星,還有神話傳說中的人面魚、飛獸神、魚化龍,讓人驚詫的是門背后的黑白無常,采用的是變臉頭茬,一面為正常人臉,一面為鬼面雙煞。
店主周樹飛是東北人,他喜歡為來賓即興表演皮影,一出《孫悟空大鬧天宮》或《龜與鶴》總會逗得老外哈哈大笑,非要動手一試方休。周樹飛介紹道:“各地區(qū)的皮影造型都不一樣,比如西北地區(qū)的牛皮影,圓額頭、線線眼和櫻桃小口一點點。華北、東北地區(qū)是驢皮影,頭部是通天鼻。另外還有四川的燈影,河南的牛皮影,湖南、湖北的紙影及皮影,這些比較寫實。”在店內,還可以找見四川的“白活”皮影,未曾著色,人物的根根細發(fā)卻更顯縝密刀工;而桐柏皮影,人物的手分成三截,表演更顯靈活生動。
皮影戲又稱“影子戲”、“燈影戲”、“土影戲”,有的地區(qū)叫“皮猴戲”、“紙影戲”等,皮影戲是讓觀眾通過白色布幕,觀看一種平面偶人表演的燈影來達到藝術效果的戲劇形式;而皮影戲中的平面偶人以及場面道具景物,通常是民間藝人用手工,刀雕彩繪而成的皮制品,故稱之為皮影。皮影受到漢代帛畫、畫像石、畫像磚、唐宋寺院壁畫的影響非常之深遠。
除了有美麗的傳說之外,在皮影戲盛行的地區(qū),人們常常會親切地稱它為“一擔挑”藝術,或者稱它為“文化生活的輕騎兵”。它道具小,演出方便,且不受場地限制。皮影制作需要經過刮、磨、洗、刻、著色等24道工序,首先要反復炮制、刮削,用一種特制的推板將皮反復推磨,使皮革平整、光滑、舒展。雕刻皮影的刀具有多種,雕刻的技巧要求很高,藝人們有順口溜說:“先刻頭帽后刻臉,再刻眉眼鼻子尖。服裝發(fā)須一身全,最后整理把身安。刻成以后再上色,整個制作就完成”。給皮影上色也是一道十分重要的工序,上色有平涂、暈染、勾線等多種技法。用燭火把顏色和皮膠烤化,融合在一起,顏色才能牢固地敷之于皮上,最后將肢體各活動關節(jié)部位精心連綴裝訂,安上操縱桿,皮影人的制作才算完成。在地方上,皮影常常被用來娛樂、慶祝、還愿、祭祀等。
在皮影戲的白幕上,雖然舞動的都是平面偶人之影,但其音樂與唱腔卻能使人情緒起伏。喜可讓人心舒氣爽,悲能催人淚下,動人萬分。在皮影周店內,經常有來自國內外的人們在此駐足欣賞,店主收集的皮影有《白蛇傳》、《拾玉鐲》、《武家坡》、《西廂記》等經典劇目。如果叫上一幫友人演出一幕《帝王出巡》或是《狀元及第》,能演出三十多個皮影人物。一個皮影,要用五根竹棍操縱,藝人手指靈活,常常玩得觀眾眼花繚亂。不僅手上功夫絕妙高超,嘴上還要說、念、打、唱,腳下還要制動鑼鼓。演皮影的屏幕,是用一塊一米大小的白紗布做成的。白紗布經過魚油打磨后,變得挺括透亮。演出時,皮影緊貼屏幕活動,鏤空的人影和五彩繽紛的顏色真切動人。
1998年,周樹飛將他所收藏的明清時期的一萬多件皮影精品轉讓給上海博物館、美術館;2004年,他應四川省成都市皮影博物館之邀,用了三個多月的時間幫助博物館對皮影進行鑒定、修復、整理、布展,并將自己多年收藏的兩萬余件明清時期的皮影精品,轉讓給成都市皮影博物館。在周樹飛的眼中,皮影是“中國民間藝術的DNA”,他希望皮影藝術能被更好地傳承、保護和發(fā)展下去。(筍 詞)【原標題:皮影:三尺生綃做戲臺 全憑十指逞詼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