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氏經絡五行調法,是源于明末清初,流行于黃河北岸的原陽、封丘、長垣一代的傳統中醫攝生手法,民國后,逐漸流布于河南、河北、北京、安徽、山東、山西等地。它是傳統中醫攝生手法,屬于家族傳承,譜系清晰。
黃氏經絡五行調法,遵循自然攝生規律,具有按人體經絡臟腑五行之道,通過手指作用,以點、壓、撥、捏、揉、敲、按、震等動作來引導人體的骨血、皮血、筋血、臟腑之血,使骨氣、皮氣、筋氣、臟腑之氣互生、互補、互化,以平衡陰陽盈虧,具有人體自然康復攝生的特征。黃氏經絡五行調法對高血壓、糖尿病、頸椎腰椎疾病、蕁麻疹、偏癱、頭痛頭暈、咳嗽吐痰、感冒、失眠多夢、面部斑點、四肢冰涼、抽筋便秘、尿頻等常見病多發病的調理效果尤為顯著。
黃氏經絡五行調法所承載的術語、俗語和行為方式,對民間中醫藥實踐具有較高的民俗研究價值。
2015年,被列為第四批河南省非物質文化遺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