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另类自拍/综合av网/69re在线观看/国产一区二区三区四区精

您所在的位置是:印象河南網 >> 經典推薦 >> 瀏覽信息

李斯的“以吏為師”:憑官階決定對錯的始祖

2014/3/11 16:12:02 點擊數(shù): 【字體:

李斯的“以吏為師”:憑官階決定對錯的始祖

    一

    以吏為師是李斯的發(fā)明,經秦始皇認可,便成了秦朝的國家政策。事見《史記·李斯列傳》和《史記·秦始皇本紀》。

   

    私學起于孔子,但孔子的學說在他生活的時代始終未被各國君主采納。他雖然東跑西顛兒,游說諸侯,卻一直不曾得意,所以沒有可能利用政權的力量來推行他的“主義”。何況那時諸侯割據(jù),各懷其志;百家蜂起,各售其學,買家既多,賣家亦夥,誰也沒有力量一家獨鳴,于是形成了兩千余年之后依然令人神往的“百家爭鳴”。

   

    秦滅六國,一統(tǒng)天下,總要號令劃一,才有“初并天下,罔不賓服”的氣象。但各家之學,紛然不一,書生意氣,議論雜囂,讓自命不凡的君王和權臣聽著心煩。為君王信用的學派便乘機從政治上構陷其他學派,把學派之爭歸結為君權的存廢、政權的爭奪。于是,除了當權的主流學派,其他一概廢止。不聽話的就從肉體上消滅。雖然不可能統(tǒng)統(tǒng)殺掉,但坑殺幾百也足以令人噤口不言,形式上完成了天下一統(tǒng)之后的思想一統(tǒng)。

   

    但思想的非物質性,使它不能靠一紙禁令或兵火加以滅絕,各種所謂“異端”,仍會以各種形式表現(xiàn)出來。為了維持思想的純正,必須要有裁決正誤的威權。誰有資格?李斯的發(fā)明是:“若有欲學者,以吏為師。”秦始皇一個“可其議”,使這一發(fā)明成了中國幾千年思想統(tǒng)制的不二法門。

   

    “以吏為師”的算盤大致是這樣打的:吏是層層挑選任命的,吃著皇糧,拿著俸祿,畢生的富貴前程都在上司手里攥著,應當能夠唯上之命是從;吏的利益是與政權興替拴在一處的,一榮俱榮,一損俱損,為了維護既得利益,應該不會做出損害政權的事情來;吏所受的訓練是熟悉法律條文或政府的詔令,然后照章辦事,不越雷池,因此應該不會想入非非,弄出一些稀奇古怪的思想。

    把思想的傳授權和裁決權交由吏來執(zhí)行,為的就是在思想領域杜絕“異端”。

  

    李斯的“以吏為師”究竟如何實行,還需要細加考證,粗略說來,大致有三:

    一是燒書。除了醫(yī)藥、種樹、卜筮之類實用之書,統(tǒng)統(tǒng)燒掉。“令下三十日不燒,黥為城旦。”那時沒有“破四舊”這樣的術語,但指責讀百家語的諸生“不師今而學古”、“道古以害今”的意思,同指責帝王將相古人死人統(tǒng)治舞臺之類取向是一樣的。天下只燒剩皇家的指令,自然不見異端,使心不亂。

    二是鎮(zhèn)壓。那時還沒有發(fā)明“群眾專政”和“大批判”一類花樣,所以采取的是赤裸裸的鎮(zhèn)壓手段——“有敢偶語《詩》《書》者棄市”,“以古非今者族”

    三是思想傳授,只準以吏為師,學著做忠于上、勤于事、習于法的官吏。至于百姓,只要當會說話的工具就成。

    三種辦法歸于一,即運用政權的力量禁絕皇家思想以外的一切思想。

   

    短命的秦王朝未曾出現(xiàn)什么著名的思想家也不曾有什么傳世的學術著作,只有一個發(fā)明“以吏為師”的李斯和一樁焚書坑儒事件,成了后世論述秦代思想史的單調話題。以吏為師實行的結果如何,未見記載,但從秦王朝的二世而亡,應當可以猜出一些究竟。

    上個世紀五十年代末期,毛澤東發(fā)動“大躍進”,提倡解放思想,號召官員不要怕大學教授,可能是想剎一剎“資產階級知識分子”的“威風”吧。一時,高級官員紛紛以到大學兼任教授成為時髦。上海市委第一書記柯慶施就由我就讀的復旦大學頒發(fā)聘書,擔任了教授,頗有一些“以吏為師”的氣象。但是,直到我大學畢業(yè),“柯教授”只到學校做了一次形勢報告,以后就再沒了影蹤。這已是距始皇帝兩千年以后了。足見“以吏為師”之難。

   

    從技術上說,“以吏為師”不過是異想天開。官吏有繁雜的政務,教書要鉆研學問。整日忙于政務,哪里還有時間潛心于學問。不說本來沒有學問,就是原本有學問的,幾年官當下來,也勢必荒疏而且落伍。所以官員與治學路屬殊途。一天到晚做學問的官員絕不是稱職盡責的官員;一天到晚鉆營政務的學者也絕不會是優(yōu)秀的學者。所以,直到今天,因為當了大官就要評兩院院士;因為有了教授頭銜就到處兼職政務,一直還是被人戳脊梁的事情。

   

    李斯發(fā)明、始皇帝批準的“以吏為師”,目的是在借此保持思想的純正,一有異端,即予鏟除。但難處是在思想的對錯很難用一把固定的尺子量度。新思想幾乎都是突破了舊有的法度律令才能產生,所以在刻板的官吏眼中,新思想就都成了應當鏟除的異端。“以吏為師”的結果,勢必走向扼殺一切新思想而使思想界同歸沉寂。

    李斯夢以整肅他人的“尺子”,很快就量到了自己頭上。他因得不到秦二世歡心,一切言談也都成了應予鏟除的異端。當他父子將被腰斬于咸陽的時候,才醒悟到牽著黃狗、擎著蒼鷹出老家上蔡東門追逐狡兔的日子,已是再也不能的了——“以吏為師”呀!

   

    今天的時代是需要繼續(xù)解放思想的時代。眾彩紛呈才是思想界繁榮的景象。只有思想的繁榮,才會有杰出的思想家和杰出的理論著作出現(xiàn)。思想的正誤不宜匆促便下結論,不宜由官員斷下結論,更不宜憑官階大小分配決定對錯的權力。思想只有在實踐中,在論辯中,才能日益豐富、日益完善,日益趨近于真理。官吏對于思想發(fā)展的職責,應當定位在為活躍思想、繁榮學術創(chuàng)造適宜的社會環(huán)境和工作條件,而不是充當裁決的判官。把思想的正誤或不足,交由學術界討論,交由實踐檢驗,交由時間考驗,恐怕是更聰明、更睿智的辦法。
 

責任編輯:M005文章來源:光明網 2009年11月24日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