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次遠行訪友,總為見面禮發愁。
一直以來,印象中家鄉小城除了冬凌茶,似乎再沒啥響當當的土特產。盡管照老爸的說法,此茶獨門一家,別無分店。可是,在鐵觀音、碧螺春、西湖龍井等名茶的夾擊下,那些送出去的冬凌茶,最終難逃“雪藏”柜中或轉贈他人的命運。其實,不是茶不好,怪只怪朋友或嘴刁,習慣品極品,或無此嗜好,壓根不飲茶。于是,越來越犯難,越來越無措。
一天,鄰居栓哥春嫂一家四口要回老家。整日在家待著快要發霉的我,經不住熱情相邀,決定一同前往。春嫂娘家臨街,二層的小洋樓,在遠處青山的映襯下愈發顯得漂亮。栓哥的岳父母年近七旬,看到我們進門,又是端水遞毛巾,又是倒茶切西瓜,盡顯山里鄉親的淳樸熱情。
樓上樓下、門里門外游逛了一圈,我便覺得沒意思了;蛟S看出了我的無精打采,栓哥笑著說:“待會兒等東西準備齊了,給你弄點你在家吃不到的東西。”一聽可以飽口福,我頓時來了精神,也愈發好奇是什么樣的好吃的。
院子里,栓哥不知何時支起了爐灶,灶旁一張桌,地上一堆柴,灶上置一口大鐵鍋,鍋內盛放著一種叫不上名的白色細粉。少頃,春嫂從廚房端出一個瓷盆,接著從中取出一大團面團,然后和大娘圍著一張偌大的案板開始揉搓、揪劑、搓條、切塊。母女二人動作嫻熟,一會兒就做出了好多條狀形小的饃坯。大娘說,娃娃們喜歡吃,昨兒面就備好了。她告訴我,和面的時候里面還另外加了雞蛋、芝麻、花椒粉、茴香、蔥、鹽等好多料,炒制用的白色細粉則是他們山區特有的一種白面土。
灶內的柴火已經隆隆燃起,栓哥時不時翻攪下白面土,為的是讓土受熱均勻。待鍋里的土加熱后,三人便開始分工合作,母女倆負責逐個下饃坯,栓哥則拿鏟不停翻炒。不多時,原本白凈凈的饃坯膨脹起來,陸續呈現焦黃狀。大娘說,這樣就能撈出來吃了。我迫不及待地品嘗,酥脆可口、土香濃郁,越嚼越有味,越吃越喜歡。
看我喜形于色,栓哥不失時機地打起廣告來:“白面土富含鐵、鋅、鈣、鉀,以此炒制的土饃具有醒脾健胃、消滯化食、柔和腸胃之功效,實乃待客之佳品。”他搖頭晃腦的動作、眉眼俱笑的表情,加上極具特色的當地方言,惹得大家哈哈大笑。
有了自制土饃的回味無窮,我便開始注意土特產門店內的土饃禮盒,期盼能與好友們共同分享。于是,北京、上海、湖北、山東、河北、江蘇、浙江的朋友們,先后收到并品嘗了我親自送上門或郵寄過去的土饃,反響竟出乎意料的好,且是男女老少皆愛食之。
哈哈,以后訪友不發愁,送禮就送土饃啦。▍谓ㄏ迹ㄔ瓨祟}:家鄉濟源土饃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