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屋琴書產生、發展、流傳于王屋山區。
王屋琴書是濟源的獨有曲種。其源,目前尚無史料可考。據當地一些民間老藝人說,清道光年間,有黃河南岸藝人王定(生卒年不詳)來到濟源王屋山區的竹泉、狼溝村一帶賣藝,演唱琴書。其后,由當地鼓書藝人郭茂林(生卒年不詳)繼承創新,形成獨特風格,并成立“郭家班”。從此,王屋琴書在濟源王屋山區一帶廣為流傳。
王屋琴書是以唱為主、說唱相間的說書類曲藝。王屋琴書的演唱語言以王屋山區方言為基礎,鄉土氣息濃郁,具有鮮明的地方特色。其藝術特點是沉穩、舒緩、激昂。王屋琴書先以亂砸、四句詩、引子、前奏曲開頭,板式為慢二八、二八、幫腔(也稱含腔)、緊二八、流水。慢二八、二八板,節奏平穩,多用來敘事和介紹人物。緊二八節奏明快、情緒激越,多用于表現高潮、熱鬧緊張的情節。流水板格調夸張、節奏明快,多用來刻畫、描寫事物。所有板式結構嚴謹、安排合理,如《觀城頭歌》、《觀大街歌》、《觀花歌》、《梳妝歌》等。
王屋琴書的曲目題材比較廣泛,其中“公案袍帶戲”、“言情生活戲”的曲目最多,傳統曲目有《劉公案》、《彭公案》、《絲絨記》、《王文玉投親》、《還陽傳》、《合家樂》、《杜村英》、《小姑賢》、《小姑不賢》、《李三娘擔水》、《紅燈記》、《昆山傳》、《楊八姐游春》等。20世紀70年代以來,也有作者創作的新曲目,如《接班樹》、《養不教父之錯》、《雷鋒頌》等。
王屋琴書的主要樂器有琴、手板、镲、八角鼓、四弦等,演奏起來很有規律。如慢二八板、二八板用镲伴奏,流水板用八角鼓伴奏,板式配樂比較講究。在演唱中,這些樂器既能伴奏,又能做表演道具。如今,經過創新和改進,還可用小型民樂隊伴奏。
相傳,當年,黃河南岸琴書藝人王定來王屋賣藝,演唱的琴書音韻沉穩、情調感人,頗受群眾歡迎。這在當地引起不少民間藝人的興趣,紛紛效仿。其中,竹泉村鼓書藝人郭茂林對王定更是崇拜不已。他不顧自己家境貧困,毅然將王定老先生請到自己家中,百般殷勤款待,使其收己為徒。郭茂林學藝心切,竭誠投師。在王老先生的言傳身教下,經過勤學苦練,終于掌握了琴書的樂器演奏技巧和各種板式結構,能夠熟練地演唱許多琴書段子。熟能生巧,幾年后,郭茂林青出于藍而勝于藍。他演唱的琴書,雖曲調酷似老師,但音韻更純厚,情緒更激昂,形成了自己的獨特風格。郭茂林的演出,在濟源西部山區各鄉村受到普遍歡迎。以后,他又將自己的侄兒郭同德、郭同貴、郭同仁收為徒弟。至此,赫赫有名的“郭家班”就這樣形成了。“郭家班”演唱的琴書即被山民們稱為王屋琴書。
由于王屋山區過去交通閉塞、經濟落后,當地群眾無力請戲班唱戲,王屋琴書這種演員少、道具簡、流動性強的曲藝形式,就成了山區廣大群眾最為喜愛的藝術。廟會、古會、節日、求雨、祈福等較大的集會活動,都少不了請來說琴書的演上十天半月,以示隆重。王屋琴書的演出還不限于濟源王屋山區,演員也經常到山西省的陽城、垣曲一帶的盛大集會、廟會、古會上一顯身手,熱鬧助興。
20世紀60年代,前輩藝人相繼謝世。1989年,市群眾藝術館整理的《王屋琴書》成稿后不久,琴書藝人劉同旺、范有全也先后去世,王屋琴書瀕臨滅絕。如今,王屋琴書的傳人為周觀世和劉天杰兩位老先生。來源:《中原文化記憶叢書》【原標題:原生態曲種:王屋琴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