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展非物質文化遺產普查,全面了解和掌握濟源市非物質文化遺產的種類、數量、分布狀況、生存環境、保護現狀及存在問題,對于科學制定保護政策和規劃,保護和利用非物質文化遺產,建設社會主義先進文化,加快濟源市“文化立市”步伐,把濟源建設成為全省最富最美城市具有重要意義。
此次普查工作分為普查準備、實地調查、普查總結3個階段。凡具有歷史、文化和科學價值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均屬普查范圍,具體內容包括:語言文字(方言)、民間文學、民間美術、民間音樂、民間舞蹈、傳統戲劇、曲藝、傳統手工技藝、傳統體育(雜技)與競技、民間習俗、民間信仰、民間知識、傳統醫藥等13個門類。
薛玉森指出,各鎮辦要將非物質文化遺產普查工作放在今年文化工作的突出位置,抓緊抓好;要加強全社會的宣傳工作,大力宣傳開展非物質文化遺產普查的重要意義和相關知識,廣泛發動群眾提供普查線索;要提高認識,加強領導,確保普查工作順利開展;要切實做好組織落實,科學安排,統籌協調,運用文字、錄音、錄像、數字化等多種形式,全面摸清全市非物質文化遺產資源的種類、數量、分布狀況等,確保按時、規范、高質量完成普查任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