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年砥礪前行,三年深耕細作。王屋山下,濟水河畔,一座宜居之城、文化之城、生態之城、魅力之城悄然矗立,散發著勃勃生機和現代活力,印證著城市發展的軌跡。
“三年來,濟源市以新型城鎮化為引領,堅持‘產業支撐有力、山水園林宜居、文化歷史厚重、城市特色鮮明’的城市發展定位,實施‘全域濟源,一體發展’的城鎮戰略,以城市基礎設施建設為重點,積極推進精細化管理,強化城鄉統籌,城市建設管理水平全面提升。”12月23日,濟源市住房和城鄉建設局負責人說。
乘著河南省城鄉建設三年大提升行動計劃的強勁東風,2010年以來,“愚公故里”濟源市累計完成城市基礎設施建設275項,總投資14.47億元,先后榮獲中國人居環境范例獎、全國節水型城市等榮譽稱號,并在2010年和2011年連續兩年被評為“河南省精細化管理優秀城市”。
立足強極拉動
著力提高綜合承載能力
緊緊圍繞省委、省政府對濟源市“建設中原經濟區充滿活力的新興中心城市和‘三化’協調發展先行區”的戰略定位,濟源市堅持以城鄉“一”體化為統攬、建好“1”個中心城區、開發建設“3”個復合型組團(城區周邊4個鎮和3個產業集聚區相融合)、打造“3”個重點鎮、建設好41個新型農村社區的“11334”總體發展思路,高起點、大手筆地對城市重新科學規劃。與此同時,濟源市編制完成《濟源市城市總體規劃(2012—2030年)》,將中心城市面積由50平方公里擴大到80平方公里。
通過強力打造城市快捷、便利、暢通的現代化路網,濟源市不斷提高城市出行能力。三年來,濟源市新建、改造道路25.9公里,新增盲道39.5公里。同時,濟源市開通了“智慧城市”數字化城市管理建設項目,創造性地將數字化城市管理監督指揮中心與12345市長熱線辦公室進行整合,對市政設施和市容市貌進行動態管理,做到第一時間發現問題,第一時間處置問題,第一時間解決問題,城市管理更加高效暢達。
濟源市不斷完善公用設施建設,連續實施“兩氣一水”等民生工程,讓水、氣、暖進入千家萬戶,尤其是今年收購原市熱力公司,成立了新的城市供熱公司,積極籌建市第二污水處理廠(綠源凈水公司),不斷加大“兩氣一水”工程建設力度,累計完成投資1.68億元,新增管網118公里。
突出以人為本
致力打造和諧宜居環境
濟源市始終堅持以人為本,關注民生,不斷提升城市品位,提高城市管理水平,打造干凈整潔、生態宜居的城市環境,進一步改善人民群眾生活質量,促進社會和諧發展。
從打造城市水系精品景觀、綠化精品景觀和文化精品景觀入手,濟源市充分依托濟東新區、蟒河休閑文化產業帶建設,邀請北京、蘇州、杭州等國內知名規劃設計單位,對城市綠化、河道治理等高標準規劃設計,提升具有濟源特色的城市內涵。與此同時,濟源市全面提升城市綠化品位,堅持公園建綠、沿河布綠、道路增綠、單位植綠相結合,目前城市綠化覆蓋率、綠地率、人均公園綠地面積分別達到40.88%、38.31%、10.26平方米,形成了“點成景、線成蔭、片成林”的綠化景觀。
濟源市堅持實施環境綜合提升,出臺《關于在中心城區開展“四項整治、六項規范”工作的實施意見》,在開展城市“無瑕”行動和中心城區綜合提升工程的基礎上,從廣大市民關注的民生問題入手,在中心城區開展“市容市貌、交通秩序、違法建設、市政設施”四項整治和“規劃管理、城市管理、土地管理、行政審批、舊城改造、房地產開發”六項規范活動,中心城區建設管理水平全面提升。
不斷創新突破
全面提升建設管理水平
根據《濟源市城鄉建設三年行動計劃》,按照“開工建設一批、規劃設計一批、謀劃儲備一批”的思路,濟源市采取“433”或“622”BT模式支付建設資金。每年年初,濟源市委、市政府主要領導專題研究年度城市基礎設施建設計劃,市財政年度列支專項資金用于城市基礎設施建設。三年來,濟源市財政累計投入資金達8億元。
按照“優化西北、拓展東南、建設新區、改造老城、加快與組團融合”的發展思路,濟源市全面拓展城市發展空間,確立了新區中心軸線,突破湨、蟒兩河局限,以大組團的開發建設模式向四面輻射,全面推進舊城改造、東南片區、濟東新區開發和城中村改造,建設一批行政組團、休閑組團、教育組團、文化組團、住宅組團。由此,城市各個建筑既各為一體,又相輔相成、相互呼應,為城市發展注入強勁活力。
濟源市還不斷創新建設管理模式,開展“兩氣一水”、冬春綠化等專項行動的同時,先后實施居民照明工程、城市道路維修、休閑小品、公共健身器材、盲道、座凳、分裝垃圾箱等便民系列工程。與此同時,濟源市不斷創新管理體系,進一步明確市級、街道辦事處、居委會(社區)三級管理職責,消除管理盲區。在繼續細化縱向到底、橫向到邊的網格化管理基礎上,濟源市建立市創建辦、住房和城鄉建設局、規劃局、交通局、公安局、法制局、行政審批中心等相關部門和五個街道辦事處為成員的城市精細化管理聯動機制,城市管理水平得到質的提升和飛躍。(原標題:濟源:“愚公故里”唱響建設新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