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蘭刻木的傳說是我國著名的“二十四孝”之一。
漢代,修武縣城東北三十里有一個村落,名叫丁村。村里有一人姓丁名蘭,幼年失父,娘兒兩個相依為命,艱難渡日。丁母把兒子視作心肝,寧愿自己吃千般苦,也不肯讓其受半點罪,好不容易撫養兒子成人,又娶了兒媳。由于丁母的嬌慣遷就,使丁蘭自己養成好吃懶做,不知老少的惡習,成為忤逆不孝之人。他不但不思如何報答母親的養育之恩,反而感到娘老無用,十分厭惡。在妻子的慫恿下,丁蘭對其母張口就罵,舉手就打,使丁經常暗自傷心落淚。
一天,丁蘭看到地頭槐樹上烏鴉反雛,良心發現,追悔莫及,正值老娘前來送飯,趕緊上前迎接,卻引起老娘誤會,誤以兒子又要對自己耍野,便一頭撞死在槐樹上。丁蘭大慟,為了贖自己的不孝之罪,請人將老娘刻成木像,走哪背哪,形影不離。并依照佛教勸人孝敬父母,積德行善的教義,結合自己的切身體會,刻寫書簡,到處散發以示后人,在民間造成很大影響。丁蘭刻木被列為中國二十四孝之一。
丁蘭刻木的傳說弘揚孝道,具有極強的教育意義。其內容豐富,故事曲折,情節感人,具有很高的文學價值。
2009年6月被河南省人民政府公布為第二批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