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說冬至吃餃子這一習俗與醫圣張仲景有關。一年冬至,張仲景見老百姓的耳朵都被凍爛了,便用面皮包上中藥在鍋里煮,名曰“嬌耳”,其形狀酷似人的耳朵。老百姓吃后,耳朵很快痊愈了。后來每逢冬至,老百姓都要吃這種用面皮包的、酷似人耳朵的中藥。久而久之,面皮中的中藥便改成了菜餡、肉餡,演變成了吃餃子這一習俗,在懷川大地還有一個冬至吃餃子的傳說。
上古時期,“天地開辟,未有人民”,女媧便在神農山摶土造人。到了冬天,天寒地凍,女媧捏出的泥人的耳朵被凍得紛紛掉落,看到一個個活蹦亂跳的人都沒有了耳朵,女媧十分著急,心想這怎么行,人沒了耳朵既難看又無法聽到聲音。于是,女媧就用針線把泥人的耳朵重新一個個縫上。一天,女媧縫好一個泥人的耳朵,把余下的線讓這個泥人用嘴咬住,轉身去找剪刀,當她拿著剪刀回到泥人身邊時,一個好主意瞬間在頭腦中誕生了。她用一根線,一頭拴住泥人的耳朵,一頭讓泥人緊緊咬在嘴里,如此,泥人的耳朵就不會被凍掉了。后來,人們在冬至這一天怕凍掉耳朵,也用一根線一頭拴住耳朵,一頭咬在嘴里。時間長了,就把咬線變成了吃餃子,因為餃子的形狀很像耳朵的形狀。冬至吃餃子這一習俗便在懷川大地傳開了,延續至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