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氏孤兒的故事發生在溫縣岳村鄉三家莊。
春秋時,溫縣屬晉國,是趙氏封地。趙家幾代人墓地均在三家莊附近。趙衰墓在三家莊村東不遠處。《左傳·昭公元年》有趙孟于公元前541年十二月初一祭祀曾祖的記載;趙盾墓地在三家莊西南方頭村,墓前有金章宗乙丑孟春縣丞所樹石碑,現殘碑尚存,碑文及歷代詩贊散見溫縣歷代志書;趙孟祭祀曾祖時不幸于當月初七卒于溫,也葬于趙盾墓不遠處,人稱“孤兒冢”,現殘碑尚存。
程嬰撫養趙氏孤兒的三家莊成為撫孤紀念地。只可惜,由于保護不力,現只剩此殘碑,碑上字跡也辨認困難。
三家莊懷梆劇團一直編演《趙氏孤兒》一劇。從1947年至今,劇本多次移植整理,演員歷經四代,但常演常新,趙氏孤兒的傳奇故事代代相承,久傳不衰。秦腔《趙氏孤兒》劇本、京劇《趙氏孤兒》劇本、豫劇《趙氏孤兒》劇本都標明趙氏孤兒撫養地在溫縣三家莊。
趙氏孤兒的傳說
春秋時代,晉國的大臣趙盾輔佐晉襄公,使國家越來越富強。襄公死后,其子晉靈公繼位,荒淫無道,殘害臣民。趙盾多次勸諫,靈公不但不聽,反而懷恨在心,趙盾不得已而出逃。后來他的兄弟趙穿發動政變,殺了靈公,擁立襄公的弟弟即位,為晉成公。這時趙盾又被請回來,主持朝政。他的兒子趙朔娶了成公的姐姐為夫人。成公死后,兒子景公繼位。大夫屠岸賈原是晉公的龐臣,一貫助紂為虐,對趙氏早就恨之入骨。他對景公說:“靈公遇難,禍首是趙盾,以臣弒君,應當滅族。”這時趙盾已死,景公就把趙朔一族全部殺死。趙朔的妻子因系公主身份,幸免于死。她回到王宮,生下遺腹子。屠岸賈聽說后,到宮中搜索,想斬草除根。公主把嬰兒藏在褲子里,屠岸賈沒有搜著。在這危難之時,趙氏的兩個門客公孫杵臼和程嬰決心把趙氏孤兒救出來。于是二人定計,買了別人一個嬰兒,由公孫杵臼抱去藏起來,然后程嬰去向屠岸賈“告密”,說趙氏孤兒在公孫杵臼處。屠岸賈領兵抓到公孫杵臼和那個嬰兒,當即處死。這時程嬰卻偷偷跑到王宮,抱出趙氏嬰兒,逃到偏僻的山林里躲藏起來。孤兒長大,取名趙武,十五年后景公得了重病,讓卜者占卜,卜者說生病的原因是錯殺了功臣。大臣韓厥一向和趙氏關系親密,此時便趁機向景公說:“趙氏世代有功,被錯殺滅族,老百姓都為之不平,應當恢復名譽,給予重用。”于是景公聽了韓厥的話,派人把趙武和程嬰接進宮來,讓趙武繼承了趙氏原來的俸祿、封地。趙武又奉景公之命,殺死了屠岸賈。后來趙武的曾孫趙襄子和韓氏、魏氏三家分晉,建了趙國。
趙氏孤兒的傳說是中華民族古老文苑的一枝奇葩,通過救孤搜孤撫孤復仇等情節,向人們展現了舍己救人、除惡揚善的民族精神。故事情節起伏跌宕,扣人心弦,充分體現了中華民族傳統文化的精神內涵。
趙氏孤兒傳說是弘揚中華民族古文化精華代表作,挖掘整理這一傳說,對于繼承中華民族傳統美德,增強社會凝聚力,構建和諧社會,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