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陟縣地處黃沁之濱,古屬懷州懷慶府,自古以來是逐鹿中原的兵馬走廊,也是黃河、沁河的洪水走廊。每逢改朝換代,各路人馬鼓噪而行奪洛陽、取汴梁。三國時魏晉將這里據為后勤和官貴的休閑之地,竹林七賢武陟就有其二,鼓樂之盛更非他方可比。黃河、沁河三年兩決口為患華北,朝廷每年征用大批民工修堤筑壩,堵口治河,督戰的“催陣鼓”和祭祀河神的禮樂不絕于耳,數千年來武陟人民養成了喜樂好鼓的風氣,村村有社戲和鼓隊。
誕生在黃沁交匯處的武陟盤鼓,在北方鼓樂中猶具有代表性。它歷史悠久,威武壯觀,霹靂震天。在古代,盤鼓是古代征戰、河工搶險激勵士氣之工具,又是民間祭禮的鼓樂,為民俗活動增添了民間生活的色彩。
盤鼓的表演一般分為四場:第一場《鬧年》,寓意四方神靈,保佑黎民安康、五谷豐登。第二場《黃河鼓韻》,集中表現出黃河岸邊的魚米豐收的景象以及黃河兒女的博大胸懷和頑強意志。第三場《五谷豐登》,表現了人們豐收的喜悅。第四場《龍吟虎嘯》以激昂的情緒掀起了鼓樂的高潮,將黃河兒女的虎虎生機,錚錚鐵骨活生生地展現在觀眾面前,最后以龍的造型,體現出龍吟虎嘯之勢,把演出推向頂峰。
目前,隨著社會的發展,武陟盤鼓正處于瀕臨滅絕狀態,為了傳承、保護這一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武陟縣正在采取一系列措施,對其組織引導鼓勵,促其健康發展。武陟盤鼓于2007年6月入選河南省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