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焦作”據字意分析,“作”即于“作坊”之意,古代各種手工業都稱“作坊”,因智力的煤窯業頗多,圍繞窯業的發展,相繼出現手工作坊。1913年英商公司開鑿二十四號井時,曾挖出唐代“開元”(742年前)銅錢,說明早在1200多年以前人們就在這里挖煤了。1976年市博物館在廟河、寺河兩村發祥兩個古碑,也記有宋代在這里開煤窯、修窯神廟——老君廟。除煤窯以外,宋代燒制瓷器的窯業也很興旺。據文獻記載,宋代當陽峪(焦作偏東北四公里)就有當時已姓氏取名的。而古代已姓氏取名的作坊也是很普遍的。據考古出土的瓷器、漆器、陶器的背面,多有姓氏的記號。東焦作人世代相傳,該村古時原有姓焦姓,還在村里開辦打鐵作坊,因焦作作坊,后簡稱焦作。
此外,群眾多年還有這樣的傳說:在古時候,這里是漫無邊際的荒野,棗林叢生。明初洪武年間,從山西洪洞縣大槐樹下遷來了一批移民,見到這里棗果累累,尚可充饑,就在這里定居下來,以棗為食物,開荒種地,并把棗果收摘曬干儲藏起來,這種棗果經過曬干膠酥可口,解決了人們的越冬口糧困難,為了紀念這種“焦棗”對人們的功績,就以“焦棗”作地名,表示人們對“焦棗”的懷念。歷代人們在這里開荒種地,使荒野變為大片良田,在生活中逐漸把“棗”字串讀成“作”字,把“焦棗”稱為“焦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