向秀畫像
向秀小時候家里很窮,父親打鐵,母親種菜,一家人起早貪黑辛勤勞作,收入卻極低,生活難顧溫飽。向秀受盡吃了上頓沒下頓的饑餓折磨,對能吃的食物特別珍惜,從小就養成了節約糧食的好習慣。他吃飯時掉了一個米粒都要捏起來抿進嘴里,每次吃飯都吃得干干凈凈。他入朝為官后,有了豐厚的俸祿,但他卻把錢財廣濟窮人,自己仍然保持著儉樸作風。他每次坐著朝廷配給的牛車外出公干,吃飯時堅決不接受宴請,一不進官衙,二不進驛站,三不進酒樓,四不進飯館,總是要把牛車趕到大街上小吃攤邊自費就餐。他若發現小吃攤上有人吃不完而剩下的食物,常常會心疼得直跺腳。時間長了,同僚們對向秀的這種行為嗤之以鼻,官場上給他起了一個外號,譏諷向秀是“一國儉”,意思是說“一國之內唯有向秀最儉”。向秀不怕嘲笑,仍然我行我素。
晉武帝泰始五年(公元269年),向秀家鄉一冬無雪,春旱無雨、田地里的麥苗長得稀稀落落,老百姓欲哭無淚、憂心忡忡。向秀得知了家鄉的災情后,多方籌款購買糧米運回家鄉,還帶領家里人每天在京城的各個飯店收集遺棄的饃餅和米飯,回到家選擇還能食用的切成饃片、拍成飯餅,曬干后妥善地儲存起來。這些干糧黃的黃、白的白,混在一起,裝入麻袋。向秀給它們起了一個好聽的名字,叫“金銀餅”。日積月累,裝滿了金銀餅的麻袋垛滿了向秀所住的屋子。
當年秋天,向秀的家鄉鬧起了蝗災,莊稼顆粒無收。臨近年關,十家有九家揭不開鍋,很多人餓得奄奄一息。向秀得知這個消息后,就雇了十幾輛牛車把儲存的“金銀餅”全部運回了家鄉。在這生死關頭,村里人吃上了“金銀餅”,男女老少都贊頌向秀是他們的救星。
泰始八年(公元272年),向秀積勞成疾,死于任上。村里人知道后,痛哭流涕。幾百人成群結隊,頭系白布,步行100余公里,紛紛趕到京城洛陽為向秀哭靈,然后人人手拉靈車,返鄉途中哀聲不絕,將這位家鄉偉人隆重葬于村子的南地。村里的所有人口,都用自己的衣襟兜上一包黃土,虔誠地撒在向秀墓上,竟然堆成了一個高大的冢。村里的不少人家有感于向秀的恩德,就自發搬遷到向秀冢的附近居住,日夜守墓,陪伴向秀。后來,這里人口逐漸多了,形成了一個新的村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