御碑亭里的高大銅碑,高4.3米,24條龍纏繞其間,象征一年24個節氣。碑文由雍正皇帝親筆御書,蓋有“雍正御筆之璽”,11行431個字的碑文記載了黃河的地理面貌、流域歷史、水患與治理情況,強調黃河與百姓、黃河與朝廷的利害關系,對黃河的治理和建造嘉應觀的緣由加以說明。非常精致。
碑下壓著的是傳說中的“河蛟”,龍頭、牛身、獅尾、鷹爪,它曲身回首,二目圓睜,吞云吐霧,大有翻江倒海的氣勢,被認為是黃河泛濫成災的禍根,用刻有二十四條龍的巨碑壓住,寓意黃河不再泛濫,也可見雍正治河的決心。尤其獨特的是銅碑是鐵胎銅面,鑄造技藝精湛。據說碑體在一次電閃雷鳴時被擊開一道裂縫,泄露了天機,可以看出里面包的是鐵,雍正知道后,說是鑄官工匠貪污了銅,立即將他們殺了,于是鑄造工藝失傳。銅和鐵為兩種不同金屬,他們的融點不同,現代人用新的工藝尚不能把這兩種金屬合在一起,古人也不知是用的什么技術使它們有機地成為了一種合成體。此后的200多年未再裂過,但當時的工匠究竟運用神馬樣的技術造成了這樣一個碑?這成了一個謎。
鐘樓和鼓樓。銅鐘沿著鐘周圍按照八個方位鑄著八卦圖。用棒擊,每個方位的音階都不相同,稱為八卦定音。如遇汛情,鐘鼓齊鳴,便可以召集附近的軍民防洪搶險。照片上左邊是鐘樓,右邊是鼓樓。
中大殿,重檐歇山回廊式建筑,藍色琉璃瓦頂。嘉應觀的另一個難解之謎是它的中大殿,兩百多年來,即便是在兵荒馬亂無人看護的時候,這個大殿也不結蜘蛛網,不落灰塵,連鳥蟲都不進。傳說,這是因為殿內藏有避塵珠,但避塵珠到底是個神馬東西,誰也不知道。【原標題:武陟嘉應觀:萬里黃河第一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