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中原】陳鑫著作及其記錄的拳架
2015/3/3 17:59:28 點擊數:
【字體:大 中 小】
在太極拳三百多年的發展歷史中,眾多的太極拳名家,用他們的經驗和智慧,極大地豐富和完善了太極拳的理論和技術體系。陳家溝陳氏第十六世陳鑫,是一位著名的太極拳理論家和劃時代的人物,他的著作澤及后世、影響深遠。
一、陳鑫及其著作
(一)陳鑫的著作
陳鑫(1849-1929),字品三,陳家溝陳氏第十六世,清末歲貢生,近代中國武術史上著名的太極拳理論家。陳鑫著作中論述的思想與記錄的拳架,展現了太極拳精深的思想體系和深厚的中國傳統文化內涵,為后人研究太極拳技術與理論提供了重要的依據。是陳鑫讓太極拳的文化思想更為明確,是陳鑫讓太極拳真正成為了“太極之拳”,是陳鑫把陳氏太極拳的傳統拳架正式記錄了下來,為后人準確習練陳氏太極拳提供了依據。
陳鑫自幼隨父習武,天資聰慧過人,深諳太極武功之精奧。后遵父命習文,文武兼備。為闡發陳氏世傳之太極拳理,發憤著書立說,其主要著作有:《陳氏家乘》五卷,《安愚軒詩文集》若干卷,《陳氏太極拳圖說》(原名《陳氏太極拳圖畫講義》,出版時改為是名)四卷,《太極拳引蒙入路》一卷及《三三六拳譜》等,其中以《陳氏太極拳圖說》為代表。
《陳氏太極拳圖說》一書,從1908年動筆,到1919年完成,歷時十二個春秋,于1933年由開封開明書局首次將《陳氏太極拳圖說》出版。動筆之初,陳鑫已年近花甲;書稿成時,其已年近古稀。十二年中,他對該書傾注了全部精力,不避寒暑,漚心瀝血,多次修改,親手抄錄而不懈,其抄本有四,每稿洋洋二、三十萬言,其毅力、精神感人。該書圖文并茂,拳勢取經絡而通變,拳理師周易而同規,理精法密,顯微闡幽,精樸悉陳,細膩明透,為拳壇理論之豐碑,武林修學之經典。多年來,此書彌傳華夏,風靡海外,武林界爭相寶之,東南亞、日本、歐、美各國亦見譯本,實為不朽之盛業、太極拳之精典也,該書正在影響著一代又一代人向太極拳高峰攀登。
(二)陳鑫著作的重要作用
借用當今武術名家康戈武先生“三讀《陳氏太極拳圖說》”一文的話:“通過泛讀,我們發現陳鑫著《陳氏太極拳圖說》是一部全面介紹陳氏太極拳歷史、理論、技術,以及相關知識的專著。全書有著圖說詳明、技理交融、以訣示要、適用面廣等特色。”
陳鑫的《陳氏太極拳圖說》一書,不僅是陳氏太極拳練者全面理解和學習本拳術的的一部專著、名著,也是練研各式太極拳的愛好者必讀著作。《陳氏太極拳圖說》一書為太極拳理論和技術體系的建立做出了典范,同時也為其他拳種理論和技術體系的文字化提供了借鑒和仿效的依據。
陳鑫《陳氏太極拳圖說》一書是研究陳氏太極拳歷史的參考用書,是學習太極拳文化哲理和拳術理論的重要依據,是太極拳內修與外練的重要指導用書。
(三)陳鑫著作的影響
陳鑫之后的陳氏太極拳名家中,著書立說者,無不歸宗于陳鑫所述拳理。如陳氏十七世陳子明(陳王庭之后)和陳氏十八世陳照丕(字績甫1883-1972)。陳子明著有《陳氏世傳太極拳術》,由中央國術館、河南省國術館審定,民國二十一年(1932年)出版,書中“太極拳要義一”開宗明義介紹的就是陳鑫拳學思想。陳績甫出版有《陳氏太極拳匯宗》,其中理論部分就是陳鑫《太極拳圖畫講義》的內容。
陳子明在書中寫道:“吾師陳品三先生,致力于太極拳者計七十余年,著《太極拳圖畫講義》四卷,洋洋十余萬言,立論精詳,世罕其儔。”陳績甫在著作的自序中寫道:“余從祖品三公,系清貢生,得英義先生親傳,造詣精遂。……。”“余少習拳術。……稍窺門徑,嗣以遠游經商,未得專純研練,民十歸里,復繼前業,經延熙公品三公及福生季叔指示,略有進境,愧鮮心得。”“……今春返里,將長興公品三公遺著,揣之來京。刊印供世,陳氏數百年拳學,免致淹沒失傳耳。”此序寫于民國二十四年(即1935年)。
當今許多太極拳名家,對陳鑫理論給予充分的肯定,并在自己的著作中大量引用陳鑫《陳氏太極拳圖說》中的拳論,以體現本人著作的分量,印證個人對拳理的理解和運用。
二、陳鑫著作中記錄的拳架
(一)陳鑫著作中記錄的拳架
陳鑫編著的《陳氏太極拳圖說》中的記錄和傳承下來的拳勢動作,現在被稱為陳氏太極拳“小架”。然而《圖說》自序言到:“愚今者既恐時序遷流,迫不及待,又恐分門別戶,失我真傳,所以課讀余暇極力顯微闡幽,纖悉畢陳。”覽遍全書并沒有陳氏太極拳大、小架之說。由此可知,《陳氏太極拳圖說》記載的太極拳架,應該是最接近于陳王廷所創拳術的原貌。陳鑫首次以文字總結概括了陳氏太極拳的理論和技術體系、訓練方法和手段,在整個太極拳的發展中起到了承前啟后的作用。時至今日,現在被稱為“小架”的陳鑫拳架仍然具有防止“門戶分別,失我真傳”的正本清源的作用,在陳氏太極拳的繼承和發展中起著指南針的作用,具有舉足輕重的地位。
(二)陳鑫著作記錄的拳架在家族內部的發展
陳鑫無嗣,以兄森之子春元為嗣子。陳春元陳氏第十七世。陳春元幼年即隨父輩們習文研武,勤奮好學,德藝出眾。當陳鑫書稿遭遇遺失、出版困難之時,召回在湘授拳的春元,將著作底稿傳給陳春元。同時,陳鑫寫道:“春元身材小、力薄,愛習武,習拳認真,動作仿真。故將拳術譜傳給春元手執,一卷四冊本也。筆為吾人親手稿,愛習拳者傳之,不成器者不傳之。不能留之,焚之。”陳春元不負重托,同其兄雪元,其侄女淑貞,其侄金鰲、紹棟等人,對《陳氏太極拳圖說》手稿整理補遺。與族侄陳鴻烈共同聯系出版事宜,歷經三年,終于在武林同道的幫助下,于1933年得以在開封開明書局出版,方使陳氏太極拳真傳得以留傳至今。
陳春元得陳鑫的手抄本,后分別傳于陳氏第十八世陳克忠和陳氏第十九世陳立憲。陳克忠秘藏的陳鑫手書本,于“文化大革命”初期,霉爛漚糟在紅薯窖里。陳立憲珍藏的陳鑫手書本在解放前夕隨身帶到四川,在一次戰亂身危時刻,因怕流落于非人,而將該書一頁一頁撕開,足踏于竹林泥沼之中。如此珍貴的文獻資料,盡毀于社會動蕩和戰亂之中,真是可惜。
令人欣慰的是,陳春元的后代傳人們都文武雙修,成就卓著,在傳承陳鑫拳理拳架中做出了重要貢獻。其中,陳氏十八世陳鴻烈,先后隨其父和族祖陳鑫、族叔陳春元習練家傳太極拳。曾在1931年--1934年戰亂年間,為陳氏太極拳的保存、延續、發展做出了不可磨滅的功績。上世紀40年代初,陳鴻烈攜女兒陳立清(開封女師畢業)和侄兒陳立憲(西北工學院畢業)遷往西北傳拳。陳立清文武雙全,解放后定居西安傳拳,她是當代武術界公認的女中豪杰、巾幗英雄,為傳播太極拳創辦“西安翠華武館”。陳立憲也是文武雙全,解放后遷居沁陽市傳拳,因其在家傳陳氏太極拳、正骨點穴推拿之術及建筑設計三方面有較高造詣,且在當地功績顯赫,被人們尊稱為“陳三絕”。陳立憲的子女陳沛山、陳沛菊得父親和姑母陳立清的傳授,是當代陳鑫拳理拳架的重要傳承人,正在世界范圍內有組織、有規模的傳播陳鑫拳架。
陳氏第十八世陳克忠,德高藝精、功夫深厚,主要在陳家溝傳拳,傳人很多,其中陳伯祥是當代公認的陳鑫太極拳名家。陳伯祥先生品德高尚,謙和低調,功夫純正,桃李滿天下。第十八世陳克弟定居開封,主要在開封廣泛教授家傳太極拳,弟子眾多,成績斐然,其傳人中石磊先生集一生習拳心得編著《陳鑫拳架綜述》一書。
三、陳鑫拳架與陳氏太極拳發展的新局面
陳鑫著作及其記錄的拳架在太極拳的發展中起著舉足輕重的作用。陳鑫拳架的歷代傳人們文武兼修、德藝雙馨,擔當著太極拳理論研究和技術傳承的重任,以他們良好的修為、深厚的功底,彰顯了太極拳在中國武術中的重要地位,詮釋著太極拳的文化思想。
近年來,在河南省陳氏太極拳協會和溫縣相關部門的重視下,陳家溝以陳伯祥為代表的陳鑫拳架繼承人們,團結一致,成立了“陳家溝陳氏太極拳小架研究會”,各地也競相效仿,相繼成立了陳鑫拳架的群眾組織,促進了陳鑫拳理拳架的傳播。
作為陳鑫拳架青年一代傳人中的優秀代表人物,陳立憲之子陳沛山、女兒陳沛菊在精通陳鑫拳理拳架的同時均受到了良好的現代高等教育。陳沛山為工學博士后,大學教授,以學者身份旅居日本傳播太極拳,在日本創辦規模最大的陳氏太極拳協會;陳沛菊畢業于北京體育學院武術專業,在河南省武術運動管理中心長期負責河南省的傳統武術發展工作。兩兄妹集家學和現代教育與一身,以特有的優勢共同創辦“國際陳氏太極拳聯盟”,發展有11個會員國,在世界范圍內有組織、有規模的傳播陳鑫拳架,成績卓著。陳沛菊2011年創辦“陳家溝陳鑫太極拳研修院”,以全面、系統培養陳鑫拳架的合格傳承人為目標,專注于陳鑫武學思想和理論的研究,開創了陳氏太極拳發展的新局面。
責任編輯:M005文章來源:《文化中原》雜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