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都事件”讓他們成了山城名人
都振孝、都百樂兄弟是焦作沁陽人,沁陽是中國玻璃鋼之鄉,都氏兄弟家里辦了一個玻璃鋼廠。由于當時很多客戶在重慶,1985年,兄弟倆就第一次踏進山城,推銷玻璃鋼產品。因為產品本身質量不錯,又加上有很多老客戶,市場一下子就打開了。都氏兄弟便在重慶設立了銷售處,并頻繁往來于豫渝之間。
做生意自然少不了應酬,生意好應酬也就多。1996年,都氏兄弟在重慶南岸區投資400萬元開辦名都大酒樓,“其實最初就是想有一個方便應酬的地方。我們自籌了一部分資金,又向銀行貸了一些款,加上后來的娛樂城,前前后后投資有800多萬吧。”
都振孝沒有想到,就是這個當初只是為了方便自己應酬的名都酒樓竟然引發了后來的“名都事件”,都氏兄弟一下子成了名人。1997年4月,酒店開張,“我們兄弟以前從來沒有做過餐飲,不過我想我們以誠信待客,只要飯菜味道好、分量足、價格公道,生意應該不會很差。” 豈止是不差,簡直是好的不得了。當時周邊共有4家酒樓,名都一支獨秀,“每天都要翻臺,多的時候一晚上四五次,服務員都累得不得了”,回憶起當年的盛況,都百樂仍然很興奮。
半年后,就在酒樓經營順風順水之時,來自環保局的 “暫停營業,罰款1萬元”的處罰書令都氏兄弟陷入困境。到環保局辦手續,被告知“緩辦”,積極要求治理不被理睬,治理方案遲遲不定,周邊4家酒樓,卻是名都“獨享”罰單,難道僅僅因為是外地企業嗎?都氏兄弟實在想不明白。一怒之下,投訴到媒體。
1997年11月3日,重慶晨報頭版頭題刊發了題為“環保局判:罰款關門 投資商怨:生意難做——河南“都氏兄弟”期盼寬松投資環境”的報道,并配發了編后。由此引發了整個重慶市“看‘名都’事件談投資環境”大討論,重慶晨報為此推出了一組八篇系列報道,社會各界廣泛參與,各抒己見。報道并引起了重慶市委市政府的高度重視,11月12日,時任常務副市長王鴻舉現場辦公,名都事件妥善解決,都氏兄弟也因此和王市長成了朋友。“名都事件”后,重慶市下大氣力整頓,投資環境日趨向好。重慶外地企業,尤其是河南老鄉都對都氏兄弟欽佩有加。他們說,重慶市大的投資環境改善就始于“名都事件”,都老總的沖冠一怒為大家辦了件大好事。
經商沒有秘訣
1998年,看到重慶直轄后投資環境發展形勢越來越好,都氏兄弟又買了20多畝地把老家的工廠搬到重慶,成立了玻璃鋼空調設備有限公司。重慶高檔賓館、酒店、寫字樓,及眾多機關、企事業單位所使用的冷卻塔大部分都出自都氏兄弟公司。2001年,他們又在成都設立分廠,專門生產、開發高端精尖產品。如今,這家廠由都氏兄弟中最小的老六在打理,為美國摩托羅拉公司生產的外包產品就出自那里。
談及經營理念,都振孝說,“沒有什么秘訣,這么多年來我們就是一直堅持誠實守信、腳踏實地。做餐飲業好,做玻璃鋼產品也好都是依靠質量為本,贏取顧客忠誠”。靠著行事厚道,質量過硬,名都的許多客戶都是一次合作就建立了長期關系。在業內,名都客戶忠誠度高是出了名的。1996年,摩托羅塔公司要建造一個大型酸霧廢氣凈化塔,經過多方比較,他們找到了都氏兄弟。因為是第一次合作,加之工程技術要求很高,美方人員總是有些放心不下,簽了合同后還再三強調自己要求很高。都振孝只是輕輕笑著說,不需要擔心,不會有問題。“那個項目本身我們并沒有賺到多少錢”,但是后來,摩托羅拉公司認準了都氏兄弟,不管都氏兄弟的工廠搬到哪里,都癡心不改,成了名都最忠實的客戶。像這樣的客戶,名都還有很多。名都的產品正在走向世界,都氏兄弟心中藏著的信念——以最低成本制造世界極質量的玻璃鋼制品——也正逐步變為現實。
“我們是一定要回去的”
目前都振孝正帶領商會成員爭取一個單晶硅項目,“計劃投資一個億,將來產值可以達到6個億。商會成立了,就想大家聯合起來做點事情。”都振孝做過很多老鄉的致富“領路人”,現在商會成立了,他想創造更多的機會,帶領更多的老鄉一起發展。
“大家共同發展了,才會更有力量。作為河南人,也會更自豪。”來重慶已經十幾年了,但都氏兄弟的故鄉情結絲毫未改,走到哪里,他們都說自己是河南人。談到河南這些年的變化,都氏兄弟很激動。“河南的發展很快,我們這些在外面的人都很關注家鄉的變化。我們是一定要回去的。企業發展順利了,就應該回家投資”。都氏兄弟說,他們的回鄉投資計劃正在醞釀,到時他們還會發動更多的人,回河南投資,給老家經濟建設做點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