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大宋官窯復燒北宋鈞官窯瓷器鑒定會在禹州鈞官窯址博物館舉行
宋代官窯瓷器是中華民族手工藝頂峰的體現,其中,被譽為中國“五大名窯”的鈞瓷更為宋徽宗偏愛,對鈞瓷實行絕對壟斷,連打碎的瓷片都就地深埋而絕不許流入民間。由于鈞瓷的釉色全靠窯變天然形成,非人力所能控制,因此它的燒成難度極大,素有“十窯九不成”之說。官窯瓷器復燒難度史無前例,歷史上曾出現過多次鈞窯復燒,但學術界褒貶不一。至今,其中大部分古代宮廷制瓷技藝也瀕臨斷代失傳,傳承與保護刻不容緩。
作為“中國官窯傳承行動”的重大成果,河南大宋官窯瓷業有限公司歷時17年,首次成功復燒出宋鈞官窯瓷器。為此,大宋官窯專門邀請了國內著名學術專家齊聚禹州,對復燒作品進行鑒定。此次大宋官窯復燒北宋鈞官窯鑒定會所公布的復燒器型有著名的出戟尊、渣斗式花盆、海棠花盆、仰鐘式花盆等十余種器型,均為北京故宮博物院、臺北故宮博物院等所藏的宋代鈞官窯經典傳世作品造型。
眾多專家對大宋官窯復燒的北宋鈞官窯瓷器進行了科學嚴謹的鑒定,認為大宋官窯復燒的北宋鈞官窯瓷器與原官窯古瓷形色一致,神韻俱佳,展示了大宋官窯領先的陶瓷制作、燒成技藝,在用料考究、器型標準、工藝精湛方面代表了當代官窯瓷器復燒的水平。鈞官窯復原是對現代制瓷技藝的挑戰。大宋官窯復燒宋鈞官窯瓷達到了北宋官窯的境界,甚至可以稱之為“現代文物”,標志著中國現代制瓷工藝可以再現歷史巔峰。
業內專家認為,大宋官窯復燒北宋鈞官窯的成功,對于再現宋官窯制瓷高峰歷史來說意義重大,實現了非物質文化遺產生產性方式的有效保護和傳承,是堅持保護利用、普及弘揚并重文化強國戰略的重要實踐,成為建設優秀傳統文化傳承體系的重大成果;同時,使國家級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在新的歷史時期得以保護、傳承、弘揚和光大。
在鑒定會當天,大宋官窯還被授予河南省非物質文化生產性保護示范基地的稱號,并正式掛牌。
信息鏈接
出席鑒定會的專家
故宮博物院研究員、中國文物學會、中國收藏家協會專家委員會委員葉佩蘭,陜西省考古研究院研究員、耀州窯博物館名譽館長禚振西,中國文物交流中心研究館員、中國收藏家協會會長羅伯健,故宮博物院研究員、中國古陶瓷學會副秘書長馮小琦,中國國家博物館副研究員、館文物鑒定委員會委員史希光,中國國家博物館副研究員侯松園,西安美術學院教授、中國藝術與考古研究所所長周曉陸,中國禹州鈞官窯址博物館館長張金偉,河南省陶瓷藝術大師、河南省工藝美術大師張懷強,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所長孫新民,河南省古代建筑保護研究所副所長、河南省文物考古學會副秘書長趙會軍。
“中國官窯傳承行動”
由大宋官窯倡導的行動,是首次針對北宋官窯藝術進行系統研究、挖掘、整理、恢復的重大工程。此次復燒北宋鈞官窯、專家鑒定會、以及非物質文化遺產基地等皆為此行動的組成部分!驹瓨祟}:大宋官窯成功復燒北宋鈞官窯瓷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