拉洋片,是一種傳統民間藝術。表演者通常為一人,道具是一個約一人高兩臂寬的大木柜,柜的前面有四個直徑二三厘米的圓洞,洞上安了凸透鏡,柜子的一側安裝有鑼、鼓、镲,由兩條小繩控制。透過柜子上圓洞觀眾可以看到柜里的畫片。表演者通過繩索和滑輪的控制,依據演唱的順序準確替換,一次表演要更換八張畫片,所謂“八大片”。表演者同時配以演唱,解釋圖片的內容。每唱完一景都要敲鑼打鼓“咚咚鏘”地來上一段。通常內置的圖片是完整的故事或者相關的內容。過去藝人們為了多掙些銀子,往往會演一些春宮片,作為壓軸戲。拉洋片的表演內容十分廣泛,取材豐富。根據故事內容繪制圖片、編輯唱段,臺詞多是合轍押韻、幽默詼諧的段子。一張片,就是一個故事。每一個表演者所表演的內容也不盡相同,師承不一,表演風格各異。拉洋片興盛時期是清代末期和民國時期,那時涌現出了一批拉洋片表演藝人。藝人賽猴王鄭順昌、愛國藝人鄭長發、著名藝人大金牙焦金池等,他們在演出過程中創作了大量的作品,這些作品至今還為藝人們作為保留節目演出。如:《武松殺嫂》《小女婿》《王二嫂思夫》《小孩吃奶》《豬八戒背媳婦》《老漢摸魚》《天津衛大美人》《貓捉老鼠》《南京動物園》《李三娘打水》《夸美人》《繡花鞋》《小寡婦上墳》等。在抗戰時期他們還編輯演唱了《盧溝橋》《外國人挖金礦(讀gǒng)》《八國聯軍進北京》《炮打西什庫》等作品演唱,控訴日寇侵華罪惡,宣傳抗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