典故釋義:原指賭徒傾其所有作為賭注以決最后勝負。其廣義為在形勢危機的情況下,竭盡全力做最后一次冒險。多含貶義。
典源:《宋史·寇準傳》
宋真宗時,契丹大舉入侵,包圍嬴州,兵鋒直逼貝州、魏州,北宋朝廷上下震恐。參政知事王欽若等人主張放棄東京,請皇帝到江南、四川避難,遭到宰相寇準的堅決反對。在寇準等人的督促下,真宗決計親征,來到澶州,渡河,登北城門樓,遠近將士望見皇帝御用傘蓋,雀躍歡呼,士氣高昂,遂擊退契丹軍隊的進攻,訂立澶淵之盟。寇準因此得到真宗皇帝的厚遇。王欽若心里很嫉恨寇準,一天朝見后,寇準先走了,真宗仍用眷顧的眼神目送其遠去。王欽若說:“陛下敬重寇準,是因為他對國家有功嗎?”真宗說:“正是。”王欽若說:“澶淵戰役,陛下不以為是恥辱,反說寇準對社稷有功,這究竟是為了什么?”真宗很驚愕,問:“這是什么意思?”王欽若說:“兵臨城下而被迫訂立和約,《春秋》引以為恥,澶淵的戰與議和,就是城下之盟。以天子的尊嚴而訂此城下之盟,還有什么比這更恥辱的呢?” 真宗聽了,悵然若失,心中很不高興。王欽若又說:“陛下聽說過賭博嗎?賭博的人錢要輸盡時就鋌而走險,將賭資全部押上,叫做孤注。陛下就是被寇準蠱惑做了孤注一擲的傻事,這是多么危險啊!”真宗聽信了王欽若的話,對寇準日漸疏遠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