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壽彝(1909--2000),字肇倫,回族,又名哲瑪魯丁,河南開封人,著名史學家、教育家、回教史專家,20世紀八九十年代的中國馬克思主義史家的代表人物之一。白壽彝在中國交通史、中國伊斯蘭教史、回族史、中國思想史、中國史學史等方面都有杰出的建樹。白壽彝也是中華人民共和國最早的歷史教材審編組的成員之一。新中國成立后,曾任北京師范大學教授、歷史系主任、史學所所長、校學術委員會及學位委員會主任,并任國務院學位委員會委員、全國高等院校古籍整理研究工作指導委員會副主任、中國歷史學會主席團成員、北京歷史學會會長、中國民族研究學會副會長、《中國大百科全書·中國歷史》編輯委員會副主任等職。歷任第三、四、五、六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代表及第四、五、六屆全國人大常務委員會委員,并任人大民委會委員、副主任、國家民族事務委員會委員及中國伊斯蘭教協會副會長。
白壽彝于1929年考入北平燕京大學攻讀中國哲學史專業,畢業后一度協助顧頡剛先生的工作,并繼承了顧頡剛的領土中國論。1938年后任教于云南大學、中央大學等學校。1937年出版《中國交通史》(商務印書館)作為《中國文化史叢書》中的一種,是中國第一部較全面地綜合研究中國歷代交通史的學術專著。1949年起任教于北京師范大學,直至去世。他于1949年同郭沫若等人創辦中國史學會,長期負責中國通史的編輯工作,1999年《中國通史》出齊12卷22冊、 1400萬字,每卷首頁都寫著“中國哲學社會科學六五期間國家重點項目(十年完成)”。2000年病逝于北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