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封鼓樓,建于明洪武十二年(1379年),鐘樓在今天鼓樓廣場原鼓樓的那個位置上,鼓樓在“拆樓口”即今省府西街眼科醫院門前,通向迎賓路口的位置,東西對稱,在一條線上,十分威嚴、齊整。
明代后期,河南巡撫認為鐘樓、鼓樓妨礙了巡撫衙門的風水,下令將鐘、鼓二樓上的鐘與鼓互相調換,鐘樓改為鼓樓,鼓樓改為鐘樓。
在卸鐘進行互換過程中鐘紐斷了,鐘從樓上掉下來,摔個粉碎。后來將碎鐵片熔化后重新鑄了新鐘,但新鐘發音遠不如老鐘響亮。 巡撫十分氣惱,但也無可奈何,只好作罷,但從此對鐘樓不管不問,任其破損、坍塌也不加修繕。
到了清代,鐘樓已經破損、坍塌得不成樣子,康熙十年(1671年),河南巡撫郎廷相下令將鐘樓拆掉,從此開封就沒了鐘樓。拆下來的磚瓦、木料在大相國寺內建了藏經樓。
鐘樓存在的時候,那個地方叫鐘樓口,鐘樓拆掉以后,其處叫“拆樓口”(諧音錯叫為“車路口”)。
開封鼓樓一直保存了下來,但1948年6月開封第一次解放時毀于戰火,只剩下了一個基臺,1976年,這棟在歷次的戰火、洪水甚至文化大革命革中屹立不倒的建筑,最終不幸被拆除。